当前位置: 河北网首页 地区新闻 承德 正文

清代承德:神鹰在塞外飞翔

时间:2018-07-11 14:04河北网(www.he-bei.cn)
河北网(www.he-bei.cn)权威媒体 河北门户

【鹰是猛禽猎鸟,属于国家保护动物。在曾经的游牧文化中,鹰作为一种图腾,代表着荣耀与力量。在清代时期的承德,“鹰手”很活跃,也因此形成了盛极一时的“鹰猎文化”。——编者】

世界上驯鹰的民族都很有名,比如西亚的哈萨克人,比如海湾的贝都因人,当然还有东亚的女真人,也就是我国的满族人。女真人发祥于白山黑水之间,入关南下时也把鹰猎文化带到中原大地,带到皇家陪都所在地的塞外承德,在承德出现了一个数目不小的“鹰手”行业。“鹰手”专门驯鹰捕猎,成为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行当,这个行当代代相传,形成了一个个的鹰手世家。

地处北纬41 度的承德,是一个天然的鹰猎地域。那个时代,苍鹰在天边飞翔,鸟兽在密林出没,鹰手世家的一个个“鹰手”,遵从“春蒐(sōu)、夏苗、秋狝(xiǎn)、冬狩(shòu)” 的古老习俗,为清代皇家捕获猎物。

《左传》里说:“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归而饮至,以数军实。昭文章,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意思是:所以春蒐、夏苗、秋狝、冬狩这四种打猎的举动,都是在农业空闲时讲习。每3 年大演习一次,进入国都整顿军队,回来祭祖告宗庙,宴请臣下,犒赏随员,以计算俘获的东西。要车服文采鲜明,贵贱有别,辨别等级,少长有序,这是讲习威仪。

同样是捕猎,但在一年四季里却是叫法各不相同,足见古人用字讲究,含义分明。

“春蒐”,就是春天里到林中搜寻猎物。古人认为“蒐”为地血,食之能够補血,故字形从茅从鬼。承德鹰手们的找的“蒐”,具体点儿说就是野鸡蛋。在一个“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吹(箫)打獐子呔(吓唬)打鹿,黑熊老虎洞里住”的时代,鹰手们挎着筐,钻到密林里,凭着他们对野鸡习性的掌握,以鹰一样的眼睛搜寻着一窝窝的野鸡蛋,最后把这些野鸡蛋集中送到北京的清廷内务府,或者承德的避暑山庄御膳房。那时,鹰手们遵从着古老生态的理念,不会按着窝子把蛋捡光,而是每一窝都要留下种蛋,总共捡够交差的数量即告停止,自己不能轻易吃它。

“夏苗”,则是田里禾苗生长、山上青草茅棵的夏至时节,鹰手们上山里抓捕“露水鸡”,也就是出壳不久只会跑的小野鸡。这一批“夏苗”的猎物活着抓到,自然也要活着送到内务府的御膳房,每个鹰手每年要交5 对左右的“露水鸡”,供帝、后、妃嫔们做滋补品。

“秋狝”,原意是秋天在宗庙之田打猎。康乾时代,朝廷把去皇家围场打猎称作秋狝,用语准确讲究。那时候,替皇家驯鹰的鹰手,会随着皇帝木兰秋狝的浩荡队伍来到围场,让自己驯出的鹰一展身手。普通鹰户人家则会在自己经常的活动范围,架起捕鹰的鹰杆,捕鹰、驯鹰,放鹰打猎,之后把打到的猎物集中起来,送交内务府。

无论是在东北,还是在承德,鹰手们对待勇猛的苍鹰,恪守着“冬天捕春天放”的古老习俗,理由是“春天一过鹰就要烂肠子”,其实这是编出来让人们到春天必须放鹰的说辞,就像一个寓言里说的渔夫打鱼每天不超过三网的道理一样。

“冬狩”中的“狩”,专指在冬天里打猎。漫长的冬天,动物或者藏在密林中,或者钻到洞里面,古人便以放火烧山来围猎。狩字,古同“守”,指帝王视察诸侯所守的地方。在尧舜时代,天子巡狩的制度已经形成。“猫冬”的时节,正是天子到各诸侯国巡视考察的机会,每到一处,天子在参加围猎生产的和谐有趣儿氛围中,下边的情况便了然在胸了。

承德鹰手的“冬狩”,要完成朝廷下达的打猎份额,把猎到的狍子、野鸡、兔子、鹌鹑等集中起来,送交内务府。“冬狩”这种古老的习俗,在20 世纪70 年代仍然残留着“火猎”的内涵。在我的家乡凤山周边,山里的猎户人家会在大雪天里,寻找白雪中冒热气儿的小孔儿,那就是獾子冬眠的出气口,人们在出气口处点燃糠和茅草,把冒出的浓烟使劲儿往洞里扇、吹,直到把獾子熏得受不了跑出来,趁机擒获,这种猎法叫做“熰獾子”。熰,源于古时的一种祭祀方式。

鹰手,是给内务府当差的,光靠鹰猎不足以养家糊口,因此朝廷要给他们一块地,给的地块儿大小不一,全看鹰手的运气,实际是靠马的肺活量。

此话怎讲?

清康熙年间,鹰手第一次“派拨”时,有个丈量土地的方法叫“跑马圈地”,马背民族么,还是觉得用马方便。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皇家土地上,选一处适合种庄稼的平地或河滩,让鹰手骑上马背,旗官用皮条把马的鼻子和嘴捆紧、打上摽,然后让鹰手打马快跑,马窜出去老远直到因缺氧“咣当”一下倒地,人们立即在那个地方立上界碑标志,马跑出的这段距离就是鹰手得到的“圈地”大小,实际的面积大概在40 亩左右。

在我家乡凤山陶来营子,有块地叫“八天地”,具体有多少亩不知道,干农活要干八天,所以叫“八天地”,跟跑马圈地的计量方法类似。

承德市的隆化县,有一位清代鹰手世家的后裔尹永荣,他以年届八旬之身,历经十年走访承德市的鹰手营子区、隆化县、承德县、丰宁满族自治县、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等地,包括我姥姥家丰宁西关营子乡鹰手屯村,撰写了《清代承德满族鹰手》一书,这本书引领我进入一条时光隧道,来到一个鹰猎文化的时空,让我知晓了那个时代鹰手的历史渊源、兴衰演变,也了解到包括“驯鹰、送鹰、鹰祭”在内的宗教、信仰、民俗和风情。

“鹰手”“鹰户”“扑丁”等称呼,源于东北白山黑水,早先的猎人在狩猎时,发现受伤飞不动的鹰,就带回去精心喂养,后来鹰好后居然能抓来野鸡等活物到主人面前,主人会给喂给鹰一些肉食,这成为鹰猎的雏形。

鹰图腾和鹰猎文化颇为久远,汉代就设有“鹰击司马”“鹰击朗将”;隋唐时有“鹰扬将军”“鹰扬卫”等武官;《魏书》中有“掷涂赌跳、放鹰走狗”的记载;《隋书》中有“征天下鹰师悉集东京,至者万人”的记载。唐代,还专设了鹰坊,养鹰之风一时盛行;宋朝词人苏东坡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词中,有“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的描述,“右擎苍”就是右胳膊上架着苍鹰;清朝时,朝廷在东北吉林设立了打牲乌拉总理衙门,专门管理鹰猎、渔猎,为朝廷贡送山珍野味。满族入关后,鸟兽成群河川广阔的承德地域,成为皇家又一个鹰猎文化发展的区域。当初东北有176 名鹰手“从龙入关”,被“派拨”到承德为主的地方,到乾隆年间,皇家鹰手就已经发展到了三百多人。

驯鹰,先要捕捉到合适的苍鹰,捕鹰的方法因地而宜,在鹰猎文化的发源地东北,鹰手们于宽阔的地面布下网套捕捉老鹰,有的鹰手还到俄罗斯远东一带的海岛上抓捕威猛的白头海雕。

我的一位吉林满族专家尹郁山先生曾向我讲述,鹰在捕猎时,并不是光靠勇敢的,比如捕猎天鹅时,聪明的天鹅不会像鸽子那样束手就擒,而是以庞大的体量迎着鹰飞撞过去。就这一下子,经验不足的小鹰会被撞得一愣,天鹅趁机飞走。有经验的鹰会闪过这一撞,瞅准时机抓瞎鹅眼、拧断鹅脖,随着天鹅一块落地。

承德区域,没有东北巨隼或海雕那样的大型猛禽,只有苍鹰。因而鹰手们捕捉鹰时,会选一处山头,支起一根三米多高的鹰杆诱捕苍鹰。捉到的鹰驯好后分成三等,一等鹰叫“山龙”,一般为三岁龄;二等鹰叫“秋黄”,一般为二岁龄;三等鹰叫“破子”,一般为一岁龄,它们的体重在3.5斤到2.6 斤之间。

苍鹰在捉兔子时,一般是一只爪抓进兔子的后屁股梁子,抠进肉里,兔子疼痛本能地回头,这时鹰的另一只爪子抓住兔脖子一用力,兔子的脊椎即被撅断。而有经验的“红了毛”的老兔子,那也是不会坐以待毙的,会在紧急时刻扳倒一根有弹性的柴禾条,就在猎鹰扑上来的瞬间,兔子放开爪子,让柴条弹向猎鹰柔软的嗉子,这致命的一招叫“兔子蹬鹰”。小时候,我的家乡凤山西面有一条宽阔的牤牛河,元朝时这条河叫希日塔拉,意为“金色草滩”。我们常在开满金色野花的柔软河滩上静静地躺着,凝望着天空盘旋的苍鹰。我们在玩摔跤快输掉时,也会使出“兔子蹬鹰”的一招。鹰手之乡的我们,犹如鹰神附体,常挂在嘴边儿上的口头语,都和应有关,比如“嘴硬” (说大话)、“麻爪”(不知所措)、“挠杠” (跑了)、“打眼”(失误) “一翅子” (一下子)、有嗉子(有魄力)、“闹苶苶” (消极懒怠)、“红了毛了” (张狂),其实都是鹰手常说的话。

鹰和狗有着相似之处,那就是与主人心灵相通情感相依,猎鹰和主人相依相伴整整一个冬季,与主人配合默契,抓野鸡、抓野兔、抓野鸽、抓鹌鹑,上下翻飞闪转腾挪,立功卓著。主人在春天把鹰放归时,自然是依依不舍。因为整个捕猎期间,为了让鹰保持一个敏捷的身体和捕猎的欲望,鹰手是不能把鹰喂饱的。此时要放归了,鹰手会好好款待自己的伙伴,让它美美地大吃几顿,然后架着鹰来到一个高高的山冈,对着湛蓝的天空把苍鹰抛飞。

那是一个令人动容的时刻,苍鹰会在晴空里尽情地飞翔一圈、两圈或者多圈,然后倏然飞回来,落到主人的胳膊上,这时候主人心头一热,冲着鹰念念叨叨地说一席话:走吧,走吧,回到你的天空、寻找你的伙伴、生儿育女去吧,说完,再一次把鹰抛向天空,自己便头也不回地回到家里。这一宿,鹰手会睡不好觉,第二天一大早,他会匆匆起来到院子里察看。头一天放飞的鹰,有可能就站在墙头上,炯炯有神的眼睛凝望着自己,这个时候鹰手的眼泪就下来了,嘴里磨叨着:说好的分手,你咋又回来了呢!于是把早已准备好的美食一口口地喂给自己的老伙伴。就这样,有的鹰要经过几轮,才能彻底送走。

在承德,与“鹰手”同时代的,还有“狗手”“鞍匠”“车巴什”“杨木槽”等。“鹰手”会驯鹰,“狗手”则会驯狗,“鞍匠”会制作马鞍子,“杨木槽”会打作杨木槽子。后来民间把会吹打的人叫“吹鼓手”,把拄根杆儿乞讨的叫“杆儿手”,再后来又有了“国手”“高手”“生产能手”这样的叫法。

满族作为鹰的传人,融入中原后成为了龙的传人。从中华民族“龙图腾”的由来可知:我们的上古始祖伏羲氏,以蛇为图腾,后来以本氏族的图腾为主体,综合所属6 个部族不同的图腾,即马之首、 鹿之角、鹰之爪、鲤之麟与须、虎之掌、牛之尾,组成一个崭新而神秘的图腾——龍,作为中原部落联盟的共同图腾,以象征中华民族能屈能伸(蛇)、上可飞天(鹰)、 下可入海(鲤)、善良仁厚(鹿)、勤劳坚韧(牛)、志在千里(马)、勇猛无敌(虎)、无所不能(龙) 的非凡素质。(侯云福)

相关新闻:

承德南站站前综合枢纽项目进展顺利

党旗招展千帆竞凝心聚力万象新——双桥区党建工作纪实

未雨绸缪严阵以待——承德市防汛备汛工作掠影

绿色产业成为承德市高质量发展根基命脉

国家“一号风景大道”即将精彩亮相第三届省旅发大会

责任编辑:美景
0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C) 2012-2012 河北网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冀ICP备09014245号

未经河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