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慷慨燕赵】黄骅:血洒热土留英名(组图)(8)
1941年8月1日,正逢旧城大集,拔除据点的战斗打响了。
“在黄骅的筹划下,我军悄悄包围了据点。6名战士化装成卖瓜的农民先混入里面,瞅准时机拿掉岗哨,切断里面的电话线,里应外合,一举将据点拿下,等敌人援兵赶到,我军早已安全撤离。”据王新华查证,这场战斗历时一个多小时,毙敌5名,俘敌35名,缴获枪支若干、小炮2门,史称“旧城大捷”。
“要利用青纱帐、交通沟、荆条丛当屏障,打好游击战。尤其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要学会和敌人兜圈子。”王新华珍藏着一个发黄的小本,上面记录着1992年他在上海访问中共新海县委第一任书记叶尚志时的谈话内容,而这段话就是叶尚志上任前,黄骅专门找他谈自己对平原游击战的理解时说的话。
“说打仗,黄副司令用兵如神,我跟他在边区身经大小战役几十次,从来未吃过亏。”刘青林,曾任冀鲁边区一地委代理书记,1992年他向王新华说起黄骅时,就连连称赞老领导胆大、心细。
不过,局部小胜尚不足以改变当时敌我力量的悬殊对比。
“提起冀鲁边,恐怕在全世界的战史上也找不出这样一块地方和这样一页战史。”——1943年7月23日中共山东分局出版的《大众日报》第520期,发表了罗荣桓起草的文章《我们能坚持,我们也能胜利》,其中对1942年冀鲁边区局面之复杂作出了这样的论断:“全区真是公路如网,据点碉堡林立。冀鲁边至今没一块没有被改变的地形,所有土地均被分割为网格子形了。”
“一年来,曾经和敌人进行过四百次以上的战斗,几乎每次都要与敌人进行肉搏,而且在战斗完结之后,又必须立即转移,否则即可能遭遇到第二次,所以部队经常在转移中,没有一个村能驻过两天的,晚上去,第二天晚上必须走,有时,被迫白天也得一面战斗,一面走。”罗荣桓在文中,对冀鲁边区部队的战斗生活如此描述。
“这就是当时黄骅他们战斗生活的真实写照。”王新华说,为提防敌人偷袭,黄骅带领游击队几乎天天“衣不解怀、鞋不解带”,甚至一个晚上就要换几个地方睡觉,战士们管这叫“白天开展游击战斗,晚上开展游击睡觉”。
相关新闻: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河北新闻
- 地区新闻
- 娱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