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慷慨燕赵】黄骅:血洒热土留英名(组图)(2)
时间:2015-07-03 20:32河北网(www.he-bei.cn)
河北网(www.he-bei.cn)权威媒体 河北门户
聂荣臻题写的纪念碑碑文。资料片
一听到“黄骅”,72岁的黄鲁滨总有一种特别的感觉。
那既是她亲生父亲的名字,也是如今她朝夕生活的地方。
作为河北唯一现存的以抗日英烈名字命名的县市,英雄黄骅和渤海之滨的这座小城已融为一体。
这座城市也用一种特别的方式,铭记着这位抗日英烈当年在此的奋争与牺牲。
驱强虏,出生入死
抓起一把生的小鱼虾,直接放进嘴里——在2011年上映的电影《英雄黄骅》中,刚刚到任115师教导六旅副旅长、冀鲁边军区副司令员的黄骅,一边亲身示范一边告诫警卫员:吃不惯这个就要饿肚子,饿肚子怎么打鬼子?要尽快适应这里的环境。
“1941年7月,30岁的黄骅由山东鲁西军区调任冀鲁边区。初来乍到,别说警卫员,就连他这个‘老革命’也面临着许多新难题。”81岁的黄骅市退休干部王新华,从1984年就开始搜集整理黄骅的革命事迹,他说黄骅上任之时,正是冀鲁边区形势开始恶化之际。
冀鲁边区是抗战初期山东形成的6个战略区之一,包括当时山东北部和河北南部的共24个县。这里交通便利,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刘少奇曾用“南邻济南、北迫天津、西胁津浦铁路、东据渤海海岸”来形容冀鲁边区战略位置之重要。正因为如此,敌人在这一区域疯狂地修公路、建炮楼、抓民夫、抢粮食,抗日根据地不断遭到蚕食。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美景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河北新闻
- 地区新闻
- 娱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