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慷慨燕赵】黄骅:血洒热土留英名(组图)(3)
黄鲁滨夫妇为父亲献花。黄骅市委宣传部供图
在位于山东省乐陵市的冀鲁边区革命纪念馆,古香古色的建筑仿佛冲淡了当年革命年月的残酷与血腥。展厅内,讲解员杨婷指着一幅发黄的地图,向记者讲述黄骅到任前后边区的严峻斗争形势:“1941年3月18日中共中央北方局对冀鲁边区发出指示:鉴于边区主力部队撤出,敌人集中兵力对边区反复‘扫荡’,边区的环境是长期游击战争的环境,而且是最残酷的游击战争的环境;目前是这样,将来的敌人‘扫荡’与进攻,一定会更加残酷、更加频繁。”
斗争环境之险恶,黄骅在赴任路上就深有体会。“由于敌人阻隔,从鲁西到冀鲁边,他走了将近4个月,费尽周折。”王新华说,黄骅出发后先到达位于冀鲁边区东南部的清河区(山东北部另一抗日根据地),想从这里渡过敌人重兵把守的黄河。与冀鲁边区联系后,政委周贯五派一个团前去接应,可因敌人封锁严密,两次渡河未成。后来周贯五干脆带着教导六旅特务营从山东惠民县东部渡过黄河,这才在清河区得以与黄骅见上了第一面。
“来冀鲁边之前,黄骅称得上久经沙场。从1929年在老家湖北阳新县入党并参加红军算起,井冈山头、长征路上、陕西延安、晋南大地,处处留下他的革命足迹。可一到冀鲁边,他首先面对的就是战斗地形的改变。”董猛,黄骅市本土作家,记述黄骅革命历程的长篇小说《血魂》的作者。他说黄骅以前打仗擅长的是山地游击战,可冀鲁边区一马平川,这个新任的副司令员面临考验。
“结果他一出手,就打了个漂亮仗。”董猛将“旧城大捷”视作黄骅来到冀鲁边后运用游击战思维打响的第一场重要战斗。
旧城,位于今天黄骅市最南端,与海兴、孟村、盐山三县接壤,交通便利,通达四方。74年前,日伪军就因其地理位置重要,在此建起据点,成为楔进我根据地的一根“钉子”,边区军民早想去之而后快。
相关新闻: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河北新闻
- 地区新闻
- 娱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