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统筹助推蓝色崛起——山东半岛篇(上)(3)
技术引领,产学研有效衔接
在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科研人员将一块海藻纤维纱布覆盖在仿血溶液上,原本干燥的纱布瞬间变得透明湿润,形成了一种透明胶状物体。这一技术使一块纱布的价值翻了五番。
依托技术优势,该公司已成长为全球最大的海藻生物制品生产企业。“我们的发展方向就是生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国防说。
企业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坚持科技优先的“大气候”培养出来的。
位于青岛的蓝色硅谷是目前全国第一家定位于海洋科技自主创新与成果转化、企业孵化的特色园区,可谓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科技大本营”。
进入位于鳌山卫的蓝色硅谷核心区,可以看到国家深海基地、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等十多个“国字号”海洋科研机构。其中,名气最大的还属我国海洋领域唯一的国家实验室——海洋国家实验室。
虽然在一个多月前的10月30日,海洋国家实验室才正式启用,但在一年前,该实验室就启动了“鳌山科技创新”计划,十几个重大课题已实现转化。
据介绍,目前,海洋国家实验室确定了6个研究方向,组建了8个功能实验室,基本覆盖了海洋科学研究全领域。预计明年年初,海洋国家实验室中的高性能计算机平台——“海洋系统模拟器”将正式启用。
“实验室将依托国家深海基地码头,通过软硬件建设,打造全球最先进的远洋科考船母港,同时打造海洋药物筛选平台,支撑‘蓝色药库’,构建全球海洋科技合作交流网络。”海洋国家实验室主任吴立新介绍,海洋国家实验室将在3年至5年内建设成为国际知名海洋科研机构。
在海洋国家实验室对面,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也在紧张建设中。据了解,目前,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项目一期工程已正式封顶,预计明年投入使用。建成后,将为蛟龙号深海潜水器、海洋钻井平台、海底电缆等海工装备提供进入国内外市场的第三方检测服务和技术支持。
“近一年来,海洋国家实验室、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海洋产权交易中心等多家产学研机构相继落成,使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海洋科研、成果转化能力进一步加强,有利于海洋生产要素进一步聚集。”专家评价,科技的牵引力使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一步一步从“浅海”驶入“深海”。
相关新闻: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河北新闻
- 地区新闻
- 娱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