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通过 围绕“三个一”抓好大协同(4)
相关
生态治理联防联控还需制度创新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要率先在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对此,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表示,以大气污染为例,京津冀是全国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区域,其他方面生态改善的任务也较重,生态环境保护涉及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工业布局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因此,生态环境保护对于整个区域的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早在2014年年初,京津冀三地就携手向雾霾宣战,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京津冀区域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平均达标天数比例比2013年上升5.3个百分点,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与2013年相比下降3.7个百分点。 “以大气污染防治为重点,京津冀已经成立了联防联控的协作小组,协作机制也基本建立,在APEC空气质量保障以及重污染应对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柴发合表示,但由于行政区划的壁垒、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协同起来依旧有困难。因此还需要在机制体制上进行突破,把现有的“地方保护”破除掉。河北省环保界人士也建议,应该逐步构建一个真正的“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污染防治、统一监管”的区域,把区域的协同机制制度化,进一步提高效率,真正起到突破口的作用。 “我认为,机制和体制的建立是最重要的。”柴发合说,关键问题是要有法律上的约束,比如,能不能有一个“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条例”来解决法规方面缺失的问题,另外能不能成立一个超越地方的、真正有权力的机构,统筹整个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通过这个机构强有力的授权,和机构的机制来实现“四个统一”。其实,在生态治理方面,京津冀三地已开始探索机制创新。据了解,长期以来存在的因京津冀三地机动车排放标准不统一、监管数据不共享、异地执法难等问题正在破题。北京市环保局大气处处长于建华表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正在协调联合成立机动车排放控制工作协调小组,搭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机动车排放污染监管平台,这将是全国首个跨区域机动车污染排放监管协调机制,该平台搭建后,将率先在全国实现跨区域机动车排放超标处罚、机动车排放监管数据共享、新车环保一致性区域联合抽查。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相关部门正在编制“京津冀深化污染防治的中长期规划”,这个规划将把《纲要》的要求进一步具体化。(河北日报、的合作,破除各种体制机制障碍,逐步建立京津冀统一的要素市场体系,建立京津冀地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产权市场体系,实现三地要素资源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相比已有实质性动作的交通一体化和要素市场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进展较为缓慢,目前基本还停留在探讨阶段。
专家建议,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应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现行的财政体制,完善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按照人口和区域面积等客观标准建立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机制,构建京津冀跨省市公共服务分担与统筹体系。(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记者王博)
相关新闻: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河北新闻
- 地区新闻
- 娱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