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州访桃(6)
独特的水土条件是种植高品质蜜桃的基础。不过,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当地人还没有这样的认识,市场对深州蜜桃的品质也缺乏评判标准。“好多地方都引种了蜜桃,为了提高产量还大量施氮肥,桃子只顾长个,却越来越没了蜜一样的甜味。”张振生摇摇头,说起当年有些黯然:蜜桃堆在乡里果品站,价格降到1块钱甚至几毛钱一斤都没啥人来收,眼睁睁看着一筐筐烂掉。“但是如今,你让深州南部的农户种人家也不种,都知道这蜜桃‘有脾气、挑地方’。”话锋一转,他又乐呵呵地说。
吸取当年的教训,如今的桃农琢磨着父辈祖辈是怎样种出了甜如蜜的桃子,开始摸索古法种植。
古法种植的核心是施用有机肥。在深州,让很多蜜桃种植户转变施肥观念的,是2013年9月穆村乡政府举办的一次“优质蜜桃评比大会”。当时全乡16个村40余位种植户带着自家蜜桃参与了评比,乡政府请来蜜桃协会的负责人和老桃农做评委,按照蜜桃的品相、口感、含糖量几个标准现场打分。最终,施用有机肥的12户胜出,获得了乡政府颁发的“优质种植户代表”奖状。
没想到,这次没有奖金的小小评比在乡里引起了轰动。活动组织者、穆村乡乡长李常林回忆说:“得了奖状的种植户把奖状用合金装裱框镶起来,挂到自家果园门口。”到了来年,种植户纷纷改施有机肥。“就连卖有机肥的店主都有了动力,常拿着有机蜜桃的检测报告,去说服还在施用化肥的种植户。”李常林说。
有机肥里到底藏着怎样的秘密?李宗权带着记者来到桃园,发酵好的肥料就堆在地里,桃树马上要进行结果前最后一次施肥。“有机肥里含有氮、磷、钾以及多种微量元素,都是桃子生长必需的养料,而且肥力持久、缓和,能优化土壤结构。我们还加了麻酱饼和豆粕,这是专门提升蜜桃甜度的。”
施肥也有门道。李宗权边说边把肥料撒进地里,“你看,只要撒到表面就好,不需要埋进去。这是沙土质,一下雨,肥料就自己渗进去了。”记者感叹农家肥的臭味扑面而来,李宗权笑着说,“没有大粪臭,哪来蜜桃香啊!”
长期种植蜜桃的桃农都是能豁得出辛苦的。据深州市林业局技术站站长张世栋介绍,“大久保”、“14号”等早熟桃品种均是自然授粉,成熟前也无需套袋,而深州蜜桃由于花期晚,为了保证坐果率,只能采用人工授粉,由于蜜桃生长期长,还必须套袋保护果实。“大久保”、“14号”每亩地成本大约2000元,深州蜜桃要4000元,高出来的成本很大一部分是人工。
种蜜桃风险也高。风调雨顺,蜜桃丰收,一亩地能收获平均一万到一万五千元利润,其他品种的桃子每亩的收入只有六七千元。然而如果天公不作美,花期一场倒春寒或者成果期一场暴雨,辛苦一年的成果可能一夜间化为泡影。投入多,损失自然更大。张振生至今记得2003年蜜桃快成熟时突如其来的那场大雨,他打着伞往桃园跑,还没到,就听见“咚、咚、咚”的声音,走近一看,蜜桃一个接一个地砸在地上。
水土气候条件要求高、风险大、成本高、产量小,这些看似制约蜜桃发展的不利条件,如今的果农却更愿意换个角度去解读:这恰恰说明了深州蜜桃的不可多得,弥足珍贵。
古老蜜桃的品牌新路
穆村乡党委书记张少华说,近两年,深州市围绕深州蜜桃在做三件事:向内追求品质,恢复古法种植;向外借力电商,打开广阔市场;在品质与市场之间,成功申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强化品牌认知。古老的种植方法、现代的营销手段,逐渐汇聚在蜜桃串起的链条上。
申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在2014年年初被深州市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当年一项重点工作。沈辉是申报材料主要起草人之一,他从办公室柜子里拿出一本厚达200多页的《深州蜜桃地理标志产品申报材料》。“材料前后改了十几次。为确保通过,我们还向已经成功申报的县市取经,听他们说评审专家重视视频资料,我们又请电视台拍了介绍片。”沈辉说。
相关新闻: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河北新闻
- 地区新闻
- 娱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