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记者方大曾“归来” 纪念室落户保定光园(5)
更愿意将镜头对准纤夫矿工
绥远战场上肩扛步枪的士兵、满脸煤灰的煤矿工人、汗流浃背的车夫工……在方大曾纪念室,透过他拍摄的一张张照片可以发现,他的镜头对准的很多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百姓。
这或许与他的成长历程有关。
1912年7月13日,方大曾生于北平。父亲方振东,译学馆毕业后分配到当时的外交部工作。在妹妹方澄敏眼里,哥哥身材高大,脸色红润,眼睛明亮,好像天天都是乐呵呵的,精力充沛,不知疲倦。
小时候,方大曾很喜欢拍照,为了满足他的爱好,母亲花了7块大洋给他买了一台相机,让他在自家院子里拍照。那个年代,1块大洋够一个三口之家生活半个月,10块大洋就可以开个小餐馆。
渐渐长大的方大曾对摄影越来越热爱,17岁时,他就发起成立了摄影社团,让年轻人一起拿起相机拍摄身边的人和事。
方大曾的妹妹曾说:“因为设备昂贵,他舍不得拍家里人,而更愿意将相机镜头对准船夫、纤夫、矿工。当时,家门口经常聚集着车夫,哥哥经常拍他们,进出门都跟他们打招呼,却从来不坐洋车。”
1930年,方大曾考入中法大学经济系,1934年毕业后到了北平基督教纪念会做干事。他开始到处旅行,拍摄了大量反映民生、社会变迁、老百姓尤其是底层人民生活的照片。
他生性活泼,喜欢同孩子们在一起。当朋辈们看到他一个大个子出现在活蹦乱跳的小人群中时,就情不自禁唤他“小方”。
“方者,刚正不阿也;小则含有谦逊之意,正是为人处世之道,我就是要做一个正直的、于国于民有用的人。”方大曾如是说。
大学毕业后,他发起成立“中外新闻学社”,并赴绥东战场采访。一天,他出乎意料地给家里寄回一张戎装照片,并在照片右上角写着“母亲大人存念”。
“这一方面告诉母亲,自己在前线一切安好;另一方面,也说明他已经有献身于战场上的思想准备了。”孙进柱如此认为。
1937年,方大曾失踪。母亲一直不相信儿子已经牺牲在抗日战场,一直在等儿子回家,到1969年去世,她一直等了32年。32年间,老人一直不肯搬家,她说跟儿子约定好了,他只要回来,她都在这儿等着。
去世前,老人才觉得盼儿子回来无望了,就让家里人拆下儿子作暗房用的小木屋的木料,给自己做了一口棺材,她要跟儿子永远在一起。
相关新闻: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河北新闻
- 地区新闻
- 娱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