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记者方大曾“归来” 纪念室落户保定光园(4)
第一个到达卢沟桥前线的中国记者
中央电视台最近播出了一期《等着我》,很多观众对这样一个场景记忆深刻:当红色的大门缓缓打开,四名战士护卫着的方大曾半身铜像呈现眼前,全场观众集体起立敬礼,向这名战地记者表达敬意。
1937年7月7日夜间,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爆发。7月10日一早,得知消息的方大曾匆匆与家人告别,骑上自行车就朝着卢沟桥的方向奔去。他成为第一个到达卢沟桥前线的中国记者。
在战事爆发的时候,老百姓都要撤退,但他逆人流而上,要用他的镜头捕捉到中国军人是如何抵抗日军的。
1937年7月11日至7月22日,方大曾在北平家里写出长篇战地通讯《卢沟桥抗战记》;7月23日,稿件和照片寄出;8月1日,《世界知识》杂志刊登。通讯约7000字,详细描述了卢沟桥事变的发端、当时守军的态度、敌方的动向,被中外媒体广泛采用,成为世界详细了解中国抗战发端的第一手消息。
他在《卢沟桥抗战记》中形象地道出了采访时的一段危险经历:“‘卢沟桥事件’发生后,新闻界之到长辛店来者,尚以记者为第一人……无疑的,卢沟桥又在对抗了。记者以发稿关系,又必须当日返平,但战争既有复起,卢沟桥自然不能通过,不得已乃沿永定河西岸绕道门头沟路线返平……这条路很少有人走,所以我这不速之客颇易引起他们的误会,我又曾遇到一个兵,从侧面五十米远的高粱田里跑出来,并立刻做卧倒的姿势用枪口瞄准我,喊一声‘站住!’我停住,告诉他我的来历和去向,他才叫我离他很远的走过去,但是他仍用枪口向着我,直到我的背影在前途中消逝之后……”
作为一名战地记者,方大曾的爱国情和大局观在《卢沟桥抗战记》中充分体现,他在文中写道:“我站在卢沟桥上,浏览过一幅开朗的美景,令人眷恋,北面正浮起一片辽阔的白云,衬托着永定河岸的原野,伟大的卢沟桥,也许将成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的发祥地了!”
如此预言竟出自一个25岁的年轻人之口!
方大曾就这样与“七七事变”紧紧地连在一起,目前,在中国抗战类纪念馆中,我国拍摄反映“七七事变”的大部分照片都出自方大曾之手。
当时的方大曾是中外新闻学社的摄影记者,自己采访拍摄,并向报社投稿。这期间,方大曾发表了《抗战图存》、《为国捐躯》、《日军炮火下之宛平》等一系列专题摄影报道,被国内杂志、报纸广泛使用,影响甚广并流传至今。
随着战事的继续,北平陷落,方大曾有家不能回。为了能继续报道,他找到当时在大公报任职的著名记者范长江帮忙,此后,方大曾便以大公报战地记者的身份,活动在抗战前线。1937年8月初,方大曾独自一人在保定采访,写出了另一篇著名通讯《血战居庸关》。
从现有资料看,方大曾从“七七事变”到失踪的两个多月时间里,共在前线采写长篇通讯8篇,留存下珍贵照片40多张,报道了战争真相,极大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战士气。
2006年3月16日,经家属协商后一致同意,方大曾拍摄的837幅珍贵原版底片无偿捐献给中国国家博物馆。
相关新闻: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河北新闻
- 地区新闻
- 娱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