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河北网首页 河北新闻 深度聚焦 正文

战地记者方大曾“归来” 纪念室落户保定光园(2)

时间:2015-07-15 18:00河北网(www.he-bei.cn)
河北网(www.he-bei.cn)权威媒体 河北门户

□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记者 王 博 [保定报道]

最后一篇抗战报道写于保定

7月7日上午,张在璇特意穿了一件红色的衬衫,他说今天家里有重要的事:舅舅方大曾的纪念室在保定光园落成。

简单的落成仪式吸引了中国记协、中国新闻史学会的多名专家和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的记者,他们共同见证了中国战地记者方大曾的“回归”。

方大曾,是一个曾经被中国新闻史忽略的名字,作为“七七事变”报道的第一人,近年来,他的事迹正在逐渐被挖掘出来。

中国新闻史学泰斗方汉奇先生评价:“方大曾写出的有关抗日军事活动的一大批新闻作品,是对伟大的全面抗战的忠实记录,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

“谢谢你们为舅舅找到了家!”落成仪式上,张在璇动情地说,作为原《四川日报》的一名高级记者,同样的职业,让他对舅舅有着更深的理解。

历时半年建成的纪念室设在位于保定光园的保定方志馆里,面积并不大,门口写有“方大曾纪念室”几个字的匾额是方汉奇题写的。整个纪念室呈庄重的灰色调,正面墙上挂着方大曾的半身照,只见他身穿军装,头戴钢帽,目光清澈而坚定,浑身散发着光芒。纪念室的玻璃展台里,一只棕黄色的旅行箱特别显眼,这是方大曾唯一一件存世物品。

新闻人永远在路上,一只旅行箱,见证了方大曾的工作作风,也成为后人将方大曾纪念室落户在保定的一个重要原因。

“出生于北平的方大曾在抗战初期的前线采访活动多在保定一带,他的最后一篇报道写于保定,最后足迹也留在保定。”保定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孙进柱解释说,在保定,他完成了《前线忆北平》、《保定以南》、《保定以北》等多篇报道,并向外传递了大量拍自前线的照片。1937年9月18日,他在保定写完战地通讯《平汉北段的变化》,落款为“9·18写于保定蠡县”,刊登在1937年9月30日的大公报上,此后就再无消息,年仅25岁。

早在1936年11月,绥远抗战的炮声打响时,方大曾就到前线采访。这次长达43天的行程,他全面报道了绥远抗战,写出《兴和之行》、《从集宁到陶林》、《绥东前线视察记》等稿件,引起当时新闻业界范长江、陆诒等人的重视;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前往卢沟桥采访,写出《卢沟桥抗战记》;8月8日,日军在北平举行“入城式”,有家不能回的方大曾迂回在长辛店、良乡、保定一带,行踪和报道随着战事而动;9月12日,他折回平汉线北段采访;9月18日,涿州沦陷,当时,保定吃紧,他又被迫退到保定东南的蠡县采访……

梳理方大曾的采访路线图可以发现,他所在的地方,往往是战事最紧张的地方。

孙进柱介绍,1937年9月中旬,保定的局势越来越严峻,9月24日至25日两天,日军在保定屠杀约两千多人,也就在这段时间里,家人失去了方大曾的音信,后来认为他很有可能是在保定沦陷中牺牲。

相关新闻:

共享单车现身美国华盛顿 骑行费用为半小时1美元

传授直播技巧 一高校开设“网红学院”引争论

武汉一大货车同一地点加塞66次 扣分达180分

陕西千阳县师生上学途中被野蜂蜇伤

石家庄自行车环城赛周日开赛 部分路段将禁行

责任编辑:美景
0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C) 2012-2012 河北网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冀ICP备09014245号

未经河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