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叶先扬教授:改变保守文化 促创新人才成长(4)
要面子的保守文化,妨碍对创新的尝试
新闻纵深:您认为创新人才的培育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环境?
叶先扬:一般而言,人才成长一般具备几个条件:学习动力和方法、好老师、自学机制、社会实践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依靠兴趣引领人才成长的思维。人才成长的必备条件之一是要有好老师。一个好的老师应该支持并鼓励学生,培养他对于科研的兴趣,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专业,而不是当“太上皇”,指手画脚。
新闻纵深:您每年都要回国内来讲学,您认为国内具备这样的条件吗?
叶先扬:应该看到,目前社会大环境还需改善,以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这体现在中国文化中的宗法基因和国人爱面子的共性心理上。
中国社会有一些“拼爹”的现象,是前者的体现。同时,从小就相信认真念书是为了追求好成绩的理念,其背后更深层的原因是怕输。怕输了没面子的心理,形成一种保守的文化,妨碍对创新的尝试。
我们不要那么爱面子,而是要赢得尊敬,不是自己把脸打肿就是“胖子”了,而是要通过自己的言行去赢得尊重。面子不是与生俱来需要死死维护的,而应该是在不断努力中赢得的。
新闻纵深:要改变这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叶先扬:宏观的层面,即使是盛世,也要了解外面的情况,不能做井底之蛙;微观的层面,老师、家长们要将“每个人的人格是平等的”这一概念常放到心中。只有做到师生、家长和子女人格平等,才能营造出一个自由宽松的研究、学习、讨论环境。
新闻纵深:网络的普及是否有助于这一环境的形成?
叶先扬:信息时代来临,其冲击力在创新与发明。杨振宁教授指出,在过去100多年时间里,科学、工业、经济这三个互相联系的环节,在推动着世界前进。其间,从发现基本原理到产出工业产品的过程,正在大大加快。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新事物将会层出不穷,一些今天不容易想到的东西,不久也会变成现实。因此,利用网络与媒体,可以形成知识经济和“全人教育”的良性结合。
新闻纵深:结合国外的创新经验,是否意味着中国在创新上真的存在很大差距?
叶先扬:不是。李约瑟写的《中国科技史》,在中国可能看的人不多,外国人却把它当做圣经来读。唐史记载,玄奘西行取经,出关时要被搜身,因为怕他把蚕茧带出去……类似这样的例子,说明无论科技以及相应的产权保护,中国人做得都不差。
如果站在国外角度观察,我们落后的地方是不守秩序。对于规则和法律,一些普通人身上所体现出的认识差距,可能是我们同世界的真正差距。(河北日报、创新成就奖,七次获得美国宇航局(NASA)暑期教授研究奖。
叶先扬始终关心祖国建设,积极投身社会活动,是大中华高等教育基金会创办人及董事长,现受聘担任台湾中国统一联盟的顾问、台湾海峡评论杂志顾问。他非常关心中国内地的贫困大学生,到目前为止,大中华高等教育基金会已经帮助中国内地贫困学生2000余人次。
相关新闻: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河北新闻
- 地区新闻
- 娱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