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玉华:“合同科研”是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捷径(5)
相关:职业经理人眼中的创新 移植国外创新经验
建议河北成立一个研究小组,专门指导和协调全省的“产、学、研、政、融”,静下心来,好好地把美国和欧洲的创新体制和成功经验研究透彻,进而移植嫁接、开花结果。
作为河北的一名海外顾问,我本人愿意通过这个平台,先做好一件事,即做好德国创新经验的引进、借鉴、消化和为我所用,帮助河北在从一个工业大省转型升级为一个创新大省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增加一条与德国在创新领域交流与合作的途径,并通过德国延伸到欧洲其他的模范创新国家。
竞争产生优秀人才
二战之后,作为战利品,几大战胜国纷纷把德国的机械设备运回自己的国家,而美国却抢到了另外的东西:把德国大量的科学家、工程师以及科研院所里面的图纸资料,源源不断地运回大洋彼岸。后来的发展证明,引进设备的那些国家,用不着动脑筋了,他们的发展远没有像美国经济那样在战后突飞猛进。
在教育体制的设计中,应该考虑到,竞争才能产生优秀的人才。中德之间在大学教育上是截然不同的。我在德国入学那天,开学典礼上,校领导讲话,竟然说,听完他今天的讲话,学生当中的一部分明天就可能不会再来了,因为学生当中的大部分人可能毕不了业。而在我们国内呢,进入大学,基本上等于进了保险箱。
在国内,大学教授会牵着学生的手,慢慢地穿过沼泽地,一直带到终点,让学生顺利成长、毕业。而德国的教授,走到沼泽边上,拨开一片树林,让学生自己去走,学生呢,陷下去的就走不出去了,而走出来的大多是真正的精英。
建立公共研发机构
我们现行的科技创新体制有不少弊病,科研机构往往被迫到部里“跑部进钱”,去申请基金。这个过程中,那些资金真正用到技术研究的能有多少,就不好说了。
河北可以考虑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研发机构,倒逼全省目前产业技术研究体系的改造和转型。公共研发机构要把促进河北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最根本的宗旨,以科技创新、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为核心目标,不再追求自身赢利,不用请客吃饭拉关系,而是成为地地道道的产业界的“技术和创新支援机构”。
要有开阔视野
我在这次讲座上做了个调查,发现听众中去过国外的人太少了,到欧洲去的几乎没有,河北还是比较封闭的。河北可以考虑设计一个全球创新的考察线路,主要领导干部和企业家要把世界主要的创新中心走一走,回过头来,自身的创新思维肯定会发生显著变化。
要加强干部的培训,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干部,安排到跟创新创业有关的部门里面去,推动创新发展。如果不能走出去,建议各部门、各行业的人多到上海、深圳、武汉等地区考察学习,北京的中关村、天津的滨海新区离得很近,可以到那儿看看他们的政府部门在推动创新中起着什么作用。
文/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记者 董立龙
相关新闻: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河北新闻
- 地区新闻
- 娱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