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河北网首页 河北新闻 深度聚焦 正文

吴玉华:“合同科研”是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捷径(4)

时间:2015-04-09 22:06河北网(www.he-bei.cn)
河北网(www.he-bei.cn)权威媒体 河北门户

抓好引进人才“增量”,也要挖掘好“存量”

新闻纵深:您围绕河北引进高端人才曾提出了建议,都有什么?

吴玉华:引进海外高端人才要避免一个误区,不一定非要引进,而是要两条腿走路,既要引进人才“增量”,也要挖掘好人才“存量”。不能“灯下黑”,只盯着3公里之外的,而眼前的人才却看不到。

挖掘“存量”,就是要从现有的干部和技术队伍,以及这些队伍之外挖掘人才。河北肯定有很多人身怀“绝技”,但如果得不到重用,有人就会陷入消沉了。如何挖掘好“存量”?建议各地组织人事部门搞个大摸底,真正搞清楚人才的家底。这个过程,可以引进第三方机构,求得评价的公正和避免裙带关系干扰。在此基础上,可以提出一个方案,围绕创新,对“存量”人才区分类型,把他们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去。

至于引进“增量”,应该跨越河北省界,到13亿人中去选,甚至可以像美国那样,到全球70亿人中去选。可以从那些跨国公司的高管中选,也可以从已回国的200多万留学生中选,还可以从风投、研发、互联网等多个领域中选。找到几个行业领军人物,就能带动大批人才聚集。

当然,河北引进人才,要选择最合适的,而不一定是最厉害的。

新闻纵深:谈到人才,您当初为什么放弃很理想的职业晋升机会,选择专心在德国留学深造?德国的人才培养机制究竟有哪些吸引你的地方?

吴玉华:职业晋升是每个人的向往。但我认为,眼前的“升官”与为未来充电,后者对我更重要。我之所以毫不犹豫脱下西服、换上牛仔衫,花上五年时间完全脱产地去潜心研究这个国度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法律,就是为了搞清楚经济奇迹背后的秘密,为自己国家所用。

德国大学的设置,分为学术类、应用类两种,为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分别提供了最适合的发展环境。而在我国,近些年很多应用型大学减少了,所有的学校都在争做综合性大学。这样的结果导致了一种风气,就是考大学,必须考好大学、考重点综合性大学,而不愿意上职业技术类院校。

这也导致人才结构出现了问题,培养出来的学生看起来似乎是“万金油”,但不少人是既不具备基础研究的能力,也没掌握动手应用的能力,这样的人才结构造成了我们的创新处于劣势。

新闻纵深:改变这样的状况,地方政府是否有可以改变的空间?

吴玉华:我曾经在国内的一些大学做过调查,问学生毕业后准备干什么,结果想当官的占了绝大部分,进企业也是想做经理,但现实中能当官当经理的有几个?

为什么这些大学生不愿意去搞研发,不愿意去创新呢?因为搞技术的不吃香,要待遇好,还得去做领导。

因此,德国企业的“双塔制”就值得借鉴和推广了。一个企业不仅设置了商务总经理,还设置了与其平行的技术总经理,各司其职。搞技术的可以在本序列内上升,不用与行政干部去抢“官位”,所以,他们都能安下心来在技术上不断推陈出新。加上一系列制度安排,比如奖励制度、专利创新的销售分成,以及合理的薪酬结构等,都能让搞技术、搞创新的人看到未来和希望。

新闻纵深:谈到德国的职业教育,这也是被世界所公认的,他们有哪些可以为河北所借鉴学习的?

吴玉华:金融危机来的时候,欧洲很多国家的经济垮掉了,唯德国一枝独秀。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德国拥有一支高素质、易转型的高级技工队伍。这种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下、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培养出的技术工人,基础特别扎实,一个企业倒闭了,就能迅速转到其他企业;一个工种消失了,只要简单培训一下,就能立刻适应新的岗位。从这个意义上说,高级技工本身也是德国创新体系的一部分。

所以,政府的钱应该用来办职业教育。向德国学习,给转型企业的工人们建设学校,给学生们发放生活费,请最好的第一线老师……把这些人“转”好了,别说是淘汰6000万吨钢,就是更多,恐怕也没问题。哪天我们有了大批的优秀技术工人,哪天河北的转型升级就更容易变为现实,河北的制造业和其他新兴产业就可能迈上新台阶。

相关新闻:

共享单车现身美国华盛顿 骑行费用为半小时1美元

传授直播技巧 一高校开设“网红学院”引争论

武汉一大货车同一地点加塞66次 扣分达180分

陕西千阳县师生上学途中被野蜂蜇伤

石家庄自行车环城赛周日开赛 部分路段将禁行

责任编辑:美景
0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C) 2012-2012 河北网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冀ICP备09014245号

未经河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