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改传统制造业——广东佛山篇(3)
左图:佛山顺威精密塑料股份公司传统作业车间需百名工人。右图:机器换人改造后,生产线一名工人管理3台设备。新华社发
“人才特区”——强化“工匠精神”服务制造业升级
深厚的产业背景、庞大的市场空间、活跃的市场环境、丰富的民间资本等,共同构成了佛山产业转型升级的优势。但与此同时,高端创新创业人才稀缺、先进技术匮乏、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等系列短板也在困扰着佛山制造业。
2015年4月,佛山市科技局面向市内企业的一份抽样调查显示,虽然佛山已有超八成企业“牵手”互联网,不同程度开展“互联网+”创新,但几乎所有企业都在人才问题上“喊渴”。
为产业转型升级增添持久动力,佛山在培养和引进人才治理方面开始了新的布局。
在今年1月19日召开的佛山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上,佛山市提出,要打造以“工匠情怀”为内涵的“人才特区”。
据介绍,其具体内容包括,加快推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计划”和“科技型企业家成长计划”,大力弘扬精于设计、工于制造的“工匠精神”,瞄准专精尖新特方向,实施“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培养一批现代产业工人。
让“人才特区”理念落地,日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大手笔向海内外公开招聘二级学院院长,对符合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条件并能完成相应工作任务的人员开出了最高年薪200万元的丰厚待遇。
据介绍,这样的举措旨在以超常规手段加快推动像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这样的平台聚拢更多优秀人才。事实上,当地打造人才、智力聚集平台的举措一直在进行中。
2015年5月,由广东省、佛山市和顺德区共建的华南智能机器人创新研究院在顺德成立。该研究院计划投入20亿元,以顺德龙头企业为主体,联合8家一流大学、研究机构,着眼于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关键技术突破及行业应用推广等。
此前,佛山联手香港科大、香港科技园,引进LED行业高新技术与高端人才;联手中科院建设了中科院佛山产业技术研究院;瞄准机械装备数控化升级,携手广东工业大学等建立佛山广东工业大学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这些兼具高校、科研院所、事业单位和企业部分特质的新型研发机构成为科技型企业诞生成长的“摇篮”。
中德工业服务区也是其中重要平台之一。在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的智力支持下,这个工业服务区通过中外产学研合作,正在逐步补齐生产性服务业“短板”,使得德国的技术、人才、产品与“佛山制造”实现嫁接,努力把“佛山制造”提升到“德国制造”的水平。
相关新闻: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河北新闻
- 地区新闻
- 娱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