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不能忘却的“七七”(4)
关键词:爱国
女儿对父亲更深刻的印象,在于父亲的孝。赵学芬至今还保存着父亲遗墨,四个大字:“孝思维则”。
赵登禹是西北军中出了名的大孝子,对母亲,军务再忙,他也不忘日日嘘寒问暖。母亲生病时,他更亲自煎汤喂药。赵学芬说了这么一回事:父亲一生中只有一件事没听奶奶的话,“当时堂叔叔赵登舜回乡招兵,归队迟了,奶奶希望父亲不要严罚。但父亲还是当众人面,亲手打了叔叔四十军棍,随后便带着棍子跪在奶奶面前,让母亲打自己。”
“孝”的家风,在赵家一直传承下来。旅日作家萨苏曾经拜访赵学芬,看到赵学芬的儿子时,很动容地说:他长得太像赵将军了,很英武,眼角也是上挑。近年来,赵学芬身体不好,长年卧病,儿子儿媳精心照料,儿子退休后,更是侍奉在旁。
赵学芬和母亲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回到北京,政府把赵家老宅清理好发还给他们,并颁发了“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编号为“北京字第00080号”,毛泽东亲自署名。
大学毕业后,赵学芬一直从事教育工作,1997年在民革北京市委副秘书长职务上退休。多年来,她一直还在做一件重要的工作: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
今天,在北京除了有“赵登禹路”外,在通州区还有一条“赵登禹大街”,在丰台区还有一所“赵登禹学校”,赵登禹的山东菏泽老家,还有他的纪念馆。英雄,被永远铭记。
赵登禹当年在西北军中,生活俭朴,没有给后人留下多少财产,赵学芬说:父亲给我留下的最大的财富,是两个字——“爱国”。
据新华社7月6日电
相关新闻: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河北新闻
- 地区新闻
- 娱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