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中看时代轨迹:命题开始彰显个性(3)
1999年,全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这一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它被很多高中语文老师认为是恢复高考以来最有新意的题目。此后,高考作文变得更加开放。
这一年,也是80后首次在高考考场集体亮相。这一群体已经有着很大的不同,同70后相比,他们张扬个性,为人、行文都有突破传统思维的独到见解。
那一年,河北的一位考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移植了本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的李教授记忆,结果他“眼巴巴地盯着油炸大虾,潜意识中的那个人只许我吃咸菜”,“已是深夜三点,记忆中那个意识仍强迫我不许睡”,他日渐憔悴了,他的“身体逐渐消瘦成皮包骨了”,“所有的一切,我都被别人控制着,做我最不想干的事……我没有快乐,没有自由”。
这位得了满分的考生在文章的最后写道:“我不要他的记忆了,我毅然决然地决定……再从医院出来时,啊,空气如此新鲜,鸟叫得如此悦耳,我真的自由了。”
从单一向多元,命题反映以人为本
盘点历年高考作文题目,2004年绝对可以算是一个分水岭。
从2004年起,全国有11个省份开始单独命题,打破了自1978年以来,高考试题主要由全国统一出题的大一统局面,出现了中央和地方相结合的多元出题格局。
恢复高考以来,高考作文的命题形式呈现出了从单一化走向多样化的趋势。其间,高考作文命题的题型先后历经了给题作文、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三次大的变化。虽然每一种类型各有所长、不能彼此取代,但每一次变化、每一种类型的出现都是因时而动,都是一种探索。
而在关注者看来,高考命题形式的变化,实际上折射出了教育思想、社会意识、时代精神等多方面的变化。
如果进一步明确,高考作文的命题内容经历了从功利性走向人文性的历程,其紧跟着时代变迁的步伐,历经曲折。命题内容由“政治性”、“社会性”的外部观照转向了人的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和人的健康心理的完整构建,逐步由主体的困顿与自在走向了主体的自觉和自由。
专家盘点,尤其进入21世纪以来,很多命题的内涵体现出了人生体悟。如2001年的《诚信》,2002年高考作文《心灵的选择》,2004年上海的《忙》、北京的《包容》,2005年天津的《留给明天》、辽宁的《今年花胜去年红》、广东的《纪念》、湖南的《跑的体验》等。
分析者指出,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繁荣,物质文明与人文精神的不平衡日益凸显。这一时期,高考作文题从道德高地回归到现实生活,由宏大道理回归到关心生命的质量,命题的变化反映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2000年,材料作文“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打破了上世纪90年代“你是选择A还是B”的双向思辨法,转为多元化的表达。有人士评价,这是作文题立意放开的一年,学生可以依据材料、自身的阅历和思考选取角度,旨在激发创造性和写作灵感。
相关新闻: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河北新闻
- 地区新闻
- 娱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