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河北网首页 河北新闻 深度聚焦 正文

高考作文中看时代轨迹:命题开始彰显个性(2)

时间:2015-06-10 04:16河北网(www.he-bei.cn)
河北网(www.he-bei.cn)权威媒体 河北门户

在专家看来,全国一卷作文“女儿举报父亲开车打电话”,作用就在于渗透了依法治国理念,其写作要求中提出要以书信的文体,希望激发考生选择一个说理的对象,在有明确针对性的条件下,说真话、讲道理,表达自己的伦理观、法治观,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并践行正确的法治观念。

“文章合为时而著”,一位研究者认为,高考作文“与时俱进”的思想一直没变,一直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我,思考社会矛盾,体现时代精神。

1977年冬天,中国关闭了11年的高考闸门终于再次开启,570万名考生涌向考场。这是共和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这一年,高考各地自主命题,北京市的题目是《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上海市的题目是《在抓纲治国的日子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虽已过去,但高考作文的命题仍然深深刻着那个时代的烙印。

回顾恢复高考以来的高考作文题目,研究者总结:20世纪70年代以社会政治为热点;80年代以社会生活为热点;90年代开始关注自我发展;21世纪更加关注人的发展,倡导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高考作文命题表面上回避社会热点,实质上迎合社会需要、关注社会热点。

从“无我”到“有我”,命题开始彰显个性

时间过去了20年,石家庄二中语文教师苑东志依然记得1996年自己参加高考作文的题目。试卷上给出了两幅漫画:名为《给六指做整形手术》的漫画中,多出来的畸形小拇指在术后原样未动,而有正常功能的大拇指却被截掉了;《截错了》的漫画里,内容与前一幅类似,健康的腿被截掉了,有病的腿依然存在。

“这显然不是在考单纯的医疗事故,画面中还有着更深刻的思想意识和思想方法甚至价值观,它讽刺的是当时一种病态的社会现象,即一些正常的有价值的东西被砍掉,而一些畸形的并无价值的东西却被保留了下来。”苑东志说。

苑东志从教以来,一直对高考作文进行关注。他说,现在来看,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高考作文命题,集中关注社会的同时,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反思与批判。

他分析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高考作文命题的共性特征是:政治味浓厚的作文题目退出历史舞台,关注社会热点的作文题目成为主流。高考作文从形式到内容渐趋多样化。全国卷自1980年至1999年20年间,仅有4次命题作文,其余全是材料作文,赋予考生更多发挥空间。

但在研究者看来,上世纪八十年代作文题目关注的是个人对于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而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多元化带来社会意识的多元化,这一时期,高考作文试图为学生树立一种主流的价值观,来应对日趋多元化的社会,同时考查学生对现实生活和伦理道德的思辨力。

从1991年的“近墨者黑”与“近墨者未必黑”的辩论,到1998年的《我所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无不关注考生的品格素养。这一时期的高考作文,大多提供一则生活化、现实化的材料,要求考生就事论理,写出自己的人生感悟。从文体上来讲,则多以议论文为主。

相关新闻:

共享单车现身美国华盛顿 骑行费用为半小时1美元

传授直播技巧 一高校开设“网红学院”引争论

武汉一大货车同一地点加塞66次 扣分达180分

陕西千阳县师生上学途中被野蜂蜇伤

石家庄自行车环城赛周日开赛 部分路段将禁行

责任编辑:美景
0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C) 2012-2012 河北网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冀ICP备09014245号

未经河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