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点智慧城市建设:廊坊如何弥补“系统”短板(6)
■快评:让“智慧”满足更多需求
日前,第三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公布,加上前两批公布的193个市区,截至目前,我国智慧城市试点已接近300个,我省试点城市也达到13个。
值得注意的是,自21世纪初我国引入智慧城市概念以来,经过十多年的摸索,人们对智慧城市的认识也逐渐清晰——智慧城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体验,让市民得到更多便利。
2014年8月,发展改革委等多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未来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包括城市管理精细化、生活环境宜居化和基础设施智能化等五个方面。
由此可见,如果说原来的智慧城市强调的是城市的信息应用系统建设,那么新一轮智慧城市建设则要求更高,更多是用信息手段推动城市管理提升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能够极大满足市民需求、提升生活质量的建设项目将成为新一轮智慧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
借助“互联网+”种种技术手段,智慧城市将逐渐脱去神秘的外衣。4月10日,重庆市政府与腾讯正式签署“互联网+”战略协议,按照方案,重庆将全面接入微信“城市服务”的入口,市民通过微信,享受包括交通出行、医疗、社保、交警、户政、出入境、旅游等多种服务。
从这个角度来看,作为省内智慧城市建设“领头羊”的廊坊市,未来民生类建设项目将得到更多重视。除了目前仍在“孵化期”的智慧医疗系统、智慧药监系统、智慧社区系统应突出重视、加速推进外,智慧公交电子站牌、便民综合服务岛等项目也将创新运营思维,积极破解困局。
当廊坊市民真正能够通过互联网,与生活中的交通、安防、水务、政务、照明、食品、医疗、教育等公共系统顺利连接,实现智能互动时,“京津走廊”的“智慧”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文/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记者 王博
相关新闻: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河北新闻
- 地区新闻
- 娱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