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不为女儿择校之后怎样
□张博
近日,一篇题为《校长的孩子都去择校了,谁会相信我的教育理想》的文章引起社会关注,该文作者是常州市朝阳中学校长殷涛。殷涛在常州教育系统工作多年,被认为是一位充满了理想主义的教育者。在这篇文章中,殷涛讲述了自己拒绝为成绩优异的女儿小升初择“名校”、让女儿进入了自己所在的外来工孩子占大多数的朝阳中学的故事。这一做法让他承受了来自身边人的不小压力,但也获得了常州市教育局局长的点赞。(据《现代快报》9月19日报道)
殷涛作为一位在教育系统工作多年的校长,相信只要他愿意,完全能够让女儿读一所更好的学校。在大多数家庭纷纷为孩子选择名校的现实下,这位殷校长的举动,让人感动,让人赞叹。
不过,应当正视的是,“校长拒绝为女儿择校”毕竟只是个案,不具有普遍意义。恰恰是因为类似的事情并不多,它才成为新闻,才得以不断在舆论场中发酵。不为女儿择校是为了心中教育公平的理想,但殷校长堂吉诃德般单枪匹马的冲锋能否成功挑战骨感的现实,恐怕还是个未知数。将近百年前,鲁迅先生曾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发问“娜拉走后怎样”。今天,我们不妨套用这句话问一问,校长不为女儿择校之后怎样?
“成长错过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为孩子选择怎样的教育方式、教育环境,就有可能要承担相应的风险。从新闻报道中可以看到,殷校长的女儿在小学就是“尖子生”,聪颖的女儿加上开明的父亲,对于这样的组合,失败应该是小概率事件。但即使如此,殷校长还是坦言,在作出决定之前,许多亲朋好友都劝他别拿孩子的前途开玩笑,他自己夜里也经常失眠。可以想见,一旦孩子在学业上遭遇挫折,这个家庭将承受怎样的压力,而舆论又会怎样沸沸扬扬——“看看,还是得上好学校”。
反过来说,在这所外来工孩子占到大多数的学校里,女儿的学业一帆风顺,父亲的教育事业也同样蒸蒸日上,这是大家都乐意看到的结果。但面对这样的结果,在羡慕、赞扬、鼓励之后,又有多少家长会下决心效仿?对此,我们恐怕还不能十分乐观。
择校当然不好。以前是花高价买名额、找关系批条子,后来是勒紧裤腰带买上一套学区房,变过来变过去,不变的是对教育公平的戕害。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当下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优质资源匮乏等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在这样的背景下,哪个用心良苦的家长不想让孩子上一所更好的学校?
回过头来再看“校长不为女儿择校之后怎样”这个问题: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像殷涛一样坚持教育理想,越来越多的优质教育资源向弱势地区、学校倾斜,越来越多的公众用实际行动支持教育改革……这就是我们应该给出的答案。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尽早让更多的学校都成为“名校”,更多的房子都成为“学区房”,也才能让更多的家庭无需“递条子”“买位子”就能享受到均等、优质的教育,再也不必为“择不择校”纠结。
相关新闻: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河北新闻
- 地区新闻
- 娱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