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刷新三观”的暖新闻拆掉“心墙”
蔡晓辉
近日,一篇名为《“祈福老人被撞”刷新三观》的微信文章受到关注。家住广州市祈福新邨的胡兴华老人和老伴一起散步,路上不小心被一辆小车撞倒。一位保安见义勇为,不仅敢扶,还果断拦下司机,帮助老人协商处理,司机掏出身上仅有的一千元现金用于老人检查身体。而更让人感动的是,次日,感觉身体并无大碍的胡兴华执意将钱退回,司机婉拒老人退款。(据《广州日报》8月24日报道)
有老人跌倒,是否该伸手相扶里的“是非”,远高于相扶之后的“利弊”计算,这本该是一个毋庸置疑的基本道德命题。但当人们读了太多“女大学生扶老人反被讹”“老人心脏病发倒地,行人冷漠躲避”“肇事司机踩下油门火速逃逸”之类的新闻后,难免于潜移默化中形成一种刻板印象:倒地的陌生人尤其是老人藏有“风险”,扶起需慎重;在是否发生碰撞难以说清时,最好莫停留。当“利弊”凌驾于“是非”,算计和设防碾压了道德,人和人之间便有了一道高耸的“心墙”。
高耸的“心墙”不仅造成了一些本可避免的个体悲剧,也增添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紧张,导致个人缺乏安全感、彼此缺乏信任感。在此背景之下,发生在广州的“祈福老人被撞”事件真是一则“刷新三观”的暖新闻。因为在这里,没有讹人的倒地者、冷漠的旁观者、一味推脱责任的肇事者,只有道德的坚守者、责任的承担者。
“心墙”的产生,固然有某些社会事件负面影响的原因。但拆掉“心墙”,却不仅要靠“现场紧急救护免责”这样的法律保障条例的外力,也要靠本来就存在于人们内心深处的基本道德的原动力。从这个角度讲,“祈福老人被撞”事件如一股道德的“清流”,冲刷着人们思想意识深处的成见,一扫南京彭宇案、佛山小悦悦事件曾经带来的社会心理阴影。
生活中难免有意外事件发生,但基本道德秩序却应恒久不变。相信随着“刷新三观”的暖新闻不断发生和传播,人与人之间的“心墙”将会逐渐被拆除,事不关己的冷漠也终将消融。
相关新闻: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河北新闻
- 地区新闻
- 娱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