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一挤注水的“招商签约”
□张 博
红旗飞扬,彩球飘飘……在西北某省一场招商会的签约现场,几个项目的签约双方大笔一挥,双手紧紧相握,一派笑意融融的场面。而在场的某市一位部门负责人无奈地对记者说:“这里头我们市的几个项目,早在半年前就签过约了,如今无非是让老板给个面子,再来捧个场。”据了解,目前许多地方招商引资仍然有任务,从省一级分解到市一级,市一级再分解到各部门,各部门完成任务有困难,就搞起了重复签约的把戏。(据《人民日报》7月17日报道)
重复签约,“表演”签约,好好的招商会变成了秀场,这样的咄咄怪事并非今日才有。早在数年前,就有媒体报道,一位企业负责人吐槽某地的招商引资工作,“光‘意向性协议’就让我签了三次”。笔者在与一些就职于政府部门的朋友闲谈时,也听说过一些地方招商引资注水的乱象。这种弄虚作假的招商和形式主义招商会应当引起足够的警惕,一些“招商签约”中的水分应当挤一挤了。
一个项目重复签约,“一炮双响”甚至“一炮数响”,表面上看热热闹闹、风风光光,实际上却是虚假繁荣,局内人心里其实比谁都清楚。既然如此,为何还要费尽周折骗人骗己?这其实不难理解,无非是为了烘托气氛、制造声势甚至“一鱼多吃”凑任务,让种种签约大会看起来烈火烹油、鲜花着锦,让报告总结中的数字更加漂亮一些。听一听相关人士的反思:“说到底,这还是一种虚荣的政绩观在作怪。”捂着乌纱帽做官,打着小九九做事,自导自演这种荒诞的闹剧,也就不足为奇了。
如此“招商签约”的危害不容小觑。把一个项目重复签几次,不仅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不必要浪费,更助长了弄虚作假、投机取巧的歪风邪气;把几千万“重复”成几个亿,不仅让大家空欢喜一场,更由此引发了广大群众的强烈反感、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更为严重的是,注水带来的虚假数据,很可能导致地方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产生误判,做出违背实际情况的错误决策。
“你可以在部分的时间欺骗全部的人,也可以在全部的时间欺骗部分的人,但你不能在全部的时间欺骗全部的人。”诸如“签约注水”式的花招其实并不高明。人为制造的“繁荣”,总有一刻会破灭;吹出来的业绩,也总有一刻会“对不上账”。这样的道理并不深奥,可以说人人都懂。一些人明知此理却依然搞“签约注水”,只能说明相关的考核还不够完善、不够合理——只看场面,不看实际;只听汇报,不管“对账”;只看数字,不看实效……由此而言,挤出“招商签约”的水分其实并不难,一方面要进一步改进作风,反对形式主义,引导地方政府和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另一方面,应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的考核和评价机制,真正做到一项是一项,一笔是一笔,让“重复”无“空”可钻,让水分无“隙”可注。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把自身的软硬件环境搞好,才会有实打实的招商,才能实现实打实的转型。希望各地都能从注水的“招商签约”被曝光、批评中吸取教训,以优良的作风、扎实的工作,真正赢得投资者的垂青和群众的信任。
相关新闻: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河北新闻
- 地区新闻
- 娱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