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言京津冀协同发展:打好先行先试改革牌
京津冀产业创新协同发展高端会议现场。河北日报记者董立龙摄
河北日报记者董立龙[廊坊报道]
阅读提示
本届廊坊5·18经洽会上,京津冀产业创新协同发展高端会议聚集了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共同从产业创新角度来解读京津冀协同发展。
结合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深入分析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机遇和态势,专家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产业协同创新,需要把先行先试的改革放到更加显著的位置。
“改革”比“产业机会”更重要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有一个方面或多或少被忽略了,也就是改革先行先试战略。”5月18日举行的京津冀产业创新协同发展高端会议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在主旨发言时开门见山,把议题引向深入。
“这一点可能比大家想到的产业机会更重要。”蔡昉认为,历史经验表明,国家任何一个政策,人们首先都抓住的是产业发展机会。比如优惠政策、各种各样的便利条件,大家抓住了,带来了GDP的增长。“但是第二个机遇,就是借机允许改革突破一些原有的体制机制障碍,建设新的体制机制,有的地方抓住了,有的地方就没抓住。”
对此,不少与会专家认为,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需要制度创新、加快改革。
他们认为,改革本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题中应有之义。国家层面为此也明确提出,要加快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要抓紧开展试点示范,打造若干先行先试的平台。
“改革是需要付出成本的。比如户籍制度改革,新市民需要纳入社会保障体系,这是直接需要投入。‘三去一降一补’方面的改革,对地方GDP也有一些短期的牺牲,这也是成本。”蔡昉认为,更为关键的问题在于,付出成本的地区和得到红利的地区有不对称现象。
“需要在市级政府、省级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间建立一个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蔡昉认为,被赋予先行先试重任的京津冀地区,既有明确的边界,又有足够大的空间,因此可以把行业、区域、企业之间的生产要素进行重新配置。
专家们认为,京津冀地区是一个最适当的改革试验对象。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打好“改革牌”。不然的话,当把当前产业分工的优势红利挖掘干净后,未来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将难以保证。
让创新资源在京津冀区域内进行高效配置,同样需要改革来推动。
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赵弘认为,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亟待从创新城市向“创新城市群”演进,也即要让城市群当中处于不同节点的城市,分担起整个创新链条的不同功能。
“北京辐射了全国,却没有很好带动周边。”赵弘深刻感受到,在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作为创新资源最集中的北京呈现出一种“导弹式”的外溢状态。比如,吸纳中关村技术辐射的地区,江苏和上海分别占据了第一位和第二位。
他认为,通过改革,进行利益共享机制、人才交流机制等多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营造创新环境,可以让廊坊这样的城市成为北京“创新城市群”的重要节点。
相关新闻: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河北新闻
- 地区新闻
- 娱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