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2.5天小短假”如何落地?(2)
“2.5天小短假”:如何避免“画饼充饥”
一度引发猜测的“2.5天弹性作息”8月11日水落石出。《意见》指出“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依法优化调整夏季作息安排,为职工周五下午与周末结合外出休闲度假创造有利条件”。
然而,记者采访发现,在“工作前途考量”与“请假成本”叠加之下,一些上班族仍有顾虑。
记者采访发现,目前各地方、各单位请假程序大多繁琐,往往要经过多个环节审批。26岁安徽白领吴菁说:“根据公司规定,要先领请假表,再找领导层层签字报批,请4个小时的假,光签字都不止跑上4小时。”
一些民众还担心,周五休假“弹性”,是否意味彼时加班“有理”?
广东财经大学旅游管理与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张伟强教授说:“要让小短假落到实处,首先需要对多出来的0.5天假期给予界定,如果定义为占用了工作时间,那么怎样去补,就要有明确政策。”
他还指出,这种休假时间不能全国“一刀切”,而是要按照不同岗位、不同职业甚至不同地区,区别对待,分类处理。
吴文学说,弹性休息等措施是要在不影响各单位和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前提下,集中居民休假时间,释放旅游消费潜力,促进旅游消费增长。
北京旅游学会副秘书长刘思敏也表示:“对于2.5天的小短假,分析其三大关键词,‘鼓励’而非统一、‘夏季’而非全年、‘有条件’的单位而不是全部,也说明这项政策惠及的群体和人数是在一定范围内的。”
错峰休假:怎样突出“假节合一”“量身订制”
温泉成了“下饺子”、动物园里只见人、高速公路大堵车……“每逢佳节必爆棚”是许多人的感触;同时,面对许多极具魅力的民族地方节日,一些上班族却只能叹息“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携程网今年发布的《2015中国游客旅游度假意愿报告》显示,81%的用户希望避开公共假期,错峰出游。去年北京人的“APEC假”令不少外地人羡慕,而此次意见提出的“错峰休假”让这种“意外之喜”成为可能。
8月11日出台的《意见》明确提出,鼓励错峰休假。在稳定全国统一的既有节假日前提下,各单位和企业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将带薪休假与本地传统节日、地方特色活动相结合,安排错峰休假。
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副教授杜炜指出,落实错峰休假首先要合理安排和调整休假制度,要在保证国庆、元旦等传统重要假期基础上,结合南北方、少数民族特色,适当调整假日品种;其次是在带薪休假制度相对完善的前提下,可拆分现有的长假,分解成多个与民族节日相契合的“小长假”。
事实上,我国一些地方已经在践行带薪休假与当地民族节假日灵活结合的方式。每逢壮族三月三、傣家泼水节、藏族藏历新年等,当地便施行灵活变通的休假模式,通过“挪假”“拼假”的方式让人们“玩得好、休得好”。
相关新闻: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河北新闻
- 地区新闻
- 娱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