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河北网首页 地区新闻 承德 正文

围场大力开展“志智双扶”工程强力激发困难群众主动脱贫内生动力

时间:2019-04-01 15:44河北网(www.he-bei.cn)
河北网(www.he-bei.cn)权威媒体 河北门户

勤劳致富 脱贫光荣

——围场大力开展“志智双扶”工程强力激发困难群众主动脱贫内生动力

编者按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委书记周仲明在围场指导脱贫攻坚工作时多次强调,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要强化内生动力,把扶贫与扶智结合起来,“输血”与“造血”结合起来,着力激发贫困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主动性,引导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勤劳双手和顽强意志脱贫致富。几年来,围场大力开展“志智双扶”工程,走出了一条以精神文化建设引领脱贫攻坚的新路子。

围场位于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河北省深度贫困县之一。目前,全县尚有贫困村108个、贫困人口19491人,贫困发生率为4.4%,其中深度贫困村22个、贫困人口3220人,贫困发生率为10%。

“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近年来,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紧密结合,带领当地群众走出一条以精神文化建设引领脱贫攻坚的新路子。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委书记周仲明多次深入围场扶贫联系点访贫问苦、指导脱贫攻坚工作。他强调,围场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要强化内生动力,把扶贫与扶智结合起来,“输血”与“造血”结合起来,着力激发贫困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主动性,引导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勤劳双手和顽强意志实现脱贫致富。

“作为塞罕坝精神的发源地,围场将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张承地区和塞罕坝作出的重要指示批示要求,大力弘扬践行塞罕坝精神,在全县上下掀起一场精神革命。”该县县委书记刘众民说,全县上下通过大力实施“志智双扶”工程,不断增强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早日实现脱贫摘帽、全面小康。

“脱贫先脱旧”——变“等靠要”为“比着干”

“这饺子吃起来真香,就像现在的日子!”半截塔镇要路沟村91岁的村民胡敬荣连夸饺子好吃。

一场特殊的饺子宴,让昔日寂静的小山村热闹了起来。全村近300名60岁以上的老人围坐在村服务中心院内,伴着《今夜舞起来》的旋律,一边吃着饺子,一边欣赏文艺表演,真实感受到了“幸福快乐走了过来”。

省委宣传部驻村工作组第一书记张浩说,通过举办“孝心饺子宴”活动,凝聚人气、汇聚人心,切实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提高了他们自我发展、脱贫致富的意识。

2017年,围场在全县开展“党旗红、产业强、乡风美、共同富”主题实践活动,将扶贫先扶智作为“乡风美”的主要内容,实施“五项专项行动”,切实增强群众内生动力。

“通过开展‘志智双扶’工程,不断激发群众自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该县县长甄毓敏说,通过树立“孝心饺子宴”“善行功德榜”等先进典型,带动全县广大干部群众自觉摒除旧作风、旧思维、旧思想,树起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思想、新思路、新作风。

兰旗卡伦乡狍子沟村是全县第一个开展“孝心饺子宴”的村。该村自2016年9月9日(农历八月初九)开始,每月农历初九定期举办“孝心饺子宴”,并为当月生日的60岁以上老人集体过生日。

80多位老人,30多名义工,已经坚持了2年多时间。

“通过开展这样的活动,村里的子女更孝敬了、兄弟更友爱了、邻里更和睦了、家庭更和谐了,村风得到了明显改善。”狍子沟村党支部书记张占芹说,“我们将一直传承下去,让这份爱永远延续。”

在一次次的“孝心饺子宴”中,老人们感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人们的热情,对“真善美”的传承和对“孝”的行动力量。这是一份“孝心饺子宴”,更是一次精神文明之旅,带领人们走进“爱与孝”的氛围中,也给大家送上了一道精神层次的“营养餐”。

狍子沟村始终坚持“以孝治村”理念,先后获得“承德市文明村”“承德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河北省第五批民主法治示范村”等多项荣誉。

在举办“孝心饺子宴”的同时,每个村还举办“五好家庭、好婆婆、好媳妇、好夫妻、美丽庭院”等评选活动。

河北省文化厅驻拐步楼村工作组在首届“崇德善行,孝亲敬老——拐步楼村重阳敬老助老主题活动”中,对评选出的6名好儿媳、6名好女婿进行表彰和奖励。同时,通过文艺演出、老年游戏、发放敬老礼包、重阳“饺子宴”等形式表彰孝敬典型、慰问村庄老人、倡导孝敬风尚,让该村逐渐形成“家庭和睦、邻里和顺、全村和谐”的家风、村风、民风。

工作组组长、驻村第一书记冯国芬说:“扶贫先扶智,不光要富了口袋,更要富了脑袋。”

孝为德之本。孝,是家庭美德的核心,是家庭幸福、社会和谐的源泉。

荣获全国“最美家庭”称号的四道沟乡二道沟村王淑芹,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用20个春夏秋冬,悉心照顾着身有残疾的公公、天生聋哑的婆婆及有智力障碍的两个大伯子,诠释着“孝”和“爱”的传统美德。

2017年,15岁的新地乡新地小学女孩高艳玲,悉心照顾聋哑的姥姥、舅舅和身患疾病的爸爸,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扛起家庭的重任,成为全县最美少年。

近年来,围场涌现出了一批像五年如一日赡养无亲无故聋哑老人的河北“十大新闻人物”张国富,孝老爱亲一个人撑起一个家的承德市“最美少年”王浩东等80多名先进典型,他们的事迹在围场大地广泛传颂,他们的品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

如今,学做道德模范、崇德向善的文明风尚正在木兰大地蔚然成风,先后涌现出狍子沟村、孤山村、银里村等一大批“孝心村”。每个“孝心村”全村上下人心向善、邻里和谐、互帮互助,勤劳致富,成为当地响当当的经济强村、文明和谐示范村。

“治穷先治愚”——变“输血式”为“造血式”

“开对了‘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围场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康莲枝说,该县将按照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的要求,以精神文化建设为引领,

下一番“绣花”功夫,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十二生肖的小鞋上市了,绣娘们个个喜出望外,终于实现了在家里照顾孩子老人,也能赚到零花钱的梦想。”杨家湾乡邵家店村党支部书记柴景英激动地说。

2015年1月,围场第一批满绣培训班在邵家店村开班,全村50余人参加了培训,一个“企业+农户”的满绣扶贫平台正式建立。

绣花中,柴景英主动向满绣技师拜师学习,起早贪晚地练习绣花技术,在能熟悉掌握绣法之后,又逐户逐人地教别人,通过“一帮一”的带动,使大部分的妇女都能熟练掌握满绣技术。

2017年5月,在驻村工作组、县民宗局的大力支持下,该村与承德皇家满绣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开展满族刺绣高级技艺“村企合作”订单式培训,提高“绣娘”刺绣技能。仅2017年一年,全村就依托“巧手创富”工程脱贫30户54人,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005元。

目前,邵家店村成为了河北省家庭手工业“巧手创富”示范村。“绣娘”们将传统手工技艺从最初绣鞋垫鞋面的简单绣技,发展到现在服装服饰上的精绣技艺,开启了订单式产业脱贫的新路子。

近年来,围场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家庭手工业发展服务为中心、巧手创富实践基地辐射全县为目标,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在全县首批选择8个乡镇13个贫困村40户农户作为示范点,采取“服务中心+基地(示范企业)+专业村+家庭户(贫困妇女)”“创富+”工作模式,打造虎鞋、虎枕、挂画为主的满绣专业村,形成集产品开发设计、生产加工、工艺展示、销售于一体的家庭手工业产品,让“织女”早日脱贫致富。

一年之计在于春,时下在四道沟乡的果园里,到处都能看到果农忙碌的身影。

“通过培训,我已经掌握了果树管理常识。剪枝、整形,可以让果树通风、透光,坐果大。”果农赵兴财一边剪枝一边说,我们村在林业局技术员的培训下,每户都有一名专业技术员。

四道沟乡是林果产业经济大乡,全乡种植苹果梨、小苹果、香果等果品面积达3.6万亩,人均果树面积达3.5亩。

目前,全县有用材林480万亩,年生产各类木材30多万立方米、经济林189万亩、绿化苗木7万亩,林果专业合作组织400多家,林业年产值14亿元以上。

近年来,围场大力实施“雨露计划”、技能培训等工程,逐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实现有条件的贫困户“一户一人一技能”。

四合永镇东官地村村民李忠2007年开始发展特色养殖,通过外出参观学习、参加技能培训等,积累了丰富的养殖经验,于2015年成立了隆翔鹿狍养殖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吸纳社员通过养殖梅花鹿、狍子及进行土特产品销售,带动贫困户实现增收致富。目前合作社存栏鹿1500多头、狍子30多只,发展社员28家。

“经过系统培训,我拿到了育婴师资格证,在北京做育儿工作,每月工资8800元。”董丽娟说。

董姐护理职业培训学校成立于2014年,系县就业局定点培训机构,2017年被确定为“精准扶贫十百千工程培训基地”。

“我们学校从2014年至今已经培训2569人,通过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2538人,其中女性2503人;就业1778人,其中女性1762人。”学校校长董国珍说,学校主要开展养老护理员、育婴师、保健按摩师、催乳师、小儿推拿师、家政服务员等专业的培训,学员就业工资每月在3000—12000元之间,可谓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围场实施“十百千万”行动、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通过转移就业、设置公益岗位、创业带动就业、技能培训、扶贫微工厂等就业方式,造就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乡村人才,实现村村都有致富带头人、家家都有技术明白人,逐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围场全面推行“雨露计划”“632”医疗保障救助扶贫模式,2018年救助贫困家庭子女9560名,核销贫困群众医疗费用2亿元,贫困户新农保参保率达到100%,实现了农村低保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双向衔接、应扶尽扶、应保尽保”。

“扶贫先扶智”——变“要我富”为“我要富”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脱贫攻坚的路上,一定要有产业支撑,村民才能实现就地转化、就地脱贫。

地处山沟的八顷村,是全省深度贫困村,土地贫瘠、基础设施落后,脱贫攻坚任务繁重。

河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工作组经过调研走访,提出了“自我加压、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八顷精神,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引导,让“三自”精神深入人心。

在北京打工的薛龙回到村里,开了一个豆腐作坊,还当了村民一组组长;韩立军回村养了17头牛,带着几家贫困户一起致富……

工作组通过开展“美丽家庭”评选、书香八顷平台建设、农民夜校、首届冬季村民运动会等活动,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围绕“精准”做文章,成立了一个村集体企业、5个专业合作社,注册了商标。

经过一年的努力,村集体年收入达30万元,由一个“等靠要”思想严重的后进村,变成一个内生动力得到有效激发和汇聚的创业村。

在精神文化建设的促进下,围场坚持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大格局下谋划脱贫工作、培育脱贫产业,因地制宜实施“生态产业+扶贫、功能农业+扶贫、乡村旅游+扶贫、结构调整+扶贫、光伏产业+扶贫、龙头企业+扶贫、电商+扶贫”等“N+ 1”多元化精准脱贫模式,形成了“村村有特色产业、户户有致富门路、人人有增收渠道”的产业发展格局。

“扶贫先扶志,首先要提振村民脱贫攻坚的‘精气神’。”河北省委宣传部驻要路沟村工作组经过调研,决定采取“扶志、扶技、扶业、扶美”四大举措,让“精神”和“物质”一起扶,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工作组将移风易俗与美丽乡村、脱贫攻坚有机结合,大力开展“我制定、我承诺、我遵守、我文明”文明乡风创建活动。以“十个一”为载体,改变群众精神面貌。

思想的提升,激发了群众致富的渴望。目前,4000多平方米的养羊场、100亩的香菇种植基地、300多亩有机马铃薯种植基地、50多亩张杂谷实验基地、57户每户9000瓦光伏发电等一批批项目帮助群众找到了脱贫致富的门路。

以要路沟村、查字上村为样板,2018年以来,围场建立孝道村3个、文化村5个、移风易俗示范村32个,贫困群众“我要致富”的内生动力被全面激发。

半截塔镇西顺井村通过组织群众以土地经营权流转“获租金”,扶贫资金入股龙头企业“变股金”,贫困群众就地打工“挣薪金”,盘活土地等资源入股合作社“分现金”,实现“一地生四金”。

围场深入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村集体资产股份制和林权改革,促进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权、村民变股东,大力推广“一地生四金”扶贫模式,辐射带动全县流转土地15万亩,受益贫困人口达5600余人。

借助天津对口帮扶优势,实施“津承百万只优质肉羊产业化项目”,采取“公司+养殖场(合作社)+贫困户”运作形式,创新实施“投母收羔”带动一批、“份养自繁”扶持一批、“寄养托管”增收一批、“入企就业”转化一批、“入股分红”助力一批、“三方受益”打造一批、“资产收益”兜底一批的“七个一批”扶贫模式,带动近1000户贫困户稳定增收。

生态是围场最大的优势,是脱贫攻坚奔小康的最好资源。围场全县深入实施生态扶贫系列工程,创新推广林上产果、林中旅游、林下间作、造林护林“一林生四财”生态扶贫模式,打好脱贫攻坚和生态建设“两场战役”,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辐射带动30余个乡镇2万余人实现增收致富。(宁利勇)

相关新闻:

杨培苏:发挥主阵地作用造就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

承德市财政扎实做好增值税政策性退税工作

共青团承德市第十八次代表大会闭幕

承德避暑山庄旅游集团创建省旅游服务质量标杆单位纪实

《河北塞罕坝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入选《中国地情报告(2018)》

责任编辑:美景
0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C) 2012-2012 河北网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冀ICP备09014245号

未经河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