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河北网首页 地区新闻 衡水 正文

13个月戎装在身 59载军魂入骨

时间:2020-08-11 21:58河北网(www.he-bei.cn)
河北网(www.he-bei.cn)权威媒体 河北门户

2007年夏天,“聋爷爷”的离世惊动了整个河北省衡水市饶阳县王同岳镇南京堂村。这个2000多人的大村,几乎每家每户都派了代表参加葬礼,为他送行的队伍绵延数百米……

2020年春天,一封远方的来信让“聋爷爷”的事迹再次被提起。乡亲们忆起老人曾经的种种,或由衷敬佩,或心酸落泪,都说:“那个人可是真的好……”

生前留口碑,身后树丰碑。这位在人们心中留下“口碑”与“丰碑”的“聋爷爷”就是南京堂村退伍伤残军人李方正。13个月的军旅生涯,59年的寂寥时光,他用言行镌刻军人职责,以“方方正正”的军人本色,书就了大写的“人”。

“我时时怀念那些默默无闻,为我们铺垫来时路的人们,就如河北复员军人李方正老前辈。人已作古,可他鲜为人知的革命情怀、精神境界,不能埋没……”3月初,因为一位耄耋老人写给市委书记王景武的信,已逝老退伍军人李方正走入了公众的视野。随后,本报记者多次奔赴南京堂村,历时近五个月多方深入寻访其生前事迹。

终于,这位一生清贫却意志坚定的老复员军人的形象逐渐变得清晰而鲜明。

●“聋爷爷”的家史:三兄弟皆为革命

李方正,1930年生于饶阳县王同岳镇南京堂村,家有兄弟三人。李父读过几年书,在村里“算是有学问的”,给三个儿子起名都包含着长辈的期望和美好的寓意:长子“铁山”,望其结实健壮;次子“金文”,盼其富足知理;幼子取名“方正”,惟愿他堂堂正正、善良不阿。

李父思想开明,不仅支持兄弟三人上学读书,还鼓励他们追求进步。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李铁山十几岁就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共地下党组织,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天津秘密联络站负责人。期间,他假借与伪警察局长、日本律师、医生的“深厚友谊”,营救、救治了大批革命者,并多次帮忙采购急需药品。李金文一直从事洗染行业,虽不曾加入中国共产党,但曾屡次倾其家产为革命者提供帮助。

而李方正的一生,亦如父亲所愿,“遭患难不避死,见贤不居其上,受禄不过其量,不以亡能居尊显之位。自行若此,可谓方正之士矣”。

1947年,在大哥二哥的影响支持下,17岁的李方正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华中野战军6纵17旅50团警备连电话排的一名电话员。他少时最爱读“三国”,尤其喜欢关云长,敬其忠义。参军时,李方正还带上了一本《三国演义》,闲暇时便翻阅,被里面的忠义情怀深深感染。

听邻村与李方正一起参军的老人回忆,李方正“那时年纪小,人长得精神,心眼儿又实,和战友处得很好。因为时常跟在首长身边,就主动当起了勤务兵,洗衣、做饭什么杂活儿都干,很累却总是笑呵呵的”。电话员是技术兵,在经过严格培训后,李方正被安排主要负责守总机线路。对自己的职责,他慎之又慎,因为这部小小的总机,联通着部队各个机关部门的电话线路,出一点错儿都可能关系到上万人的性命。

战争打到哪儿,电话就要通到哪儿,电话员就要跑到哪儿。战时条件差,为了保证电话畅通,李方正常常身处在最危险的境地。

1948年8月,一场激烈的战斗在深夜打响,敌方的炮弹雨点一样砸下来,李方正眼看着身边的战友相继倒在血泊之中。为了保证通信畅通,他甚至来不及擦掉眼泪,背着电话机在炮火中穿梭,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不料,一枚炮弹飞落在数米之外,李方正被震晕了过去。醒来后,他感到双耳剧痛还隐隐渗着鲜血。

●战争仍在继续,李方正的世界却一片寂静……

因双耳失聪且难以治愈,不久,李方正退伍返乡,从一个“顶精神的小伙儿”变成了什么也听不见的残疾人。此后的59年,双耳失聪的他却挺直脊梁,活成了全村人人都竖大拇指的“聋爷爷”。

“聋爷爷”的执念:不给国家添麻烦

因为双耳失聪、沟通不便,李方正一生未婚,无儿无女。从1948年回乡到2007年去世,59年间,他虽然生活清贫但精神世界始终富足,一生不曾丢掉军人的傲骨,始终坚持“自力更生”。

“想想,叔叔的生活挺苦的……”说起李方正的一生,侄女李玉卿眼含泪水。在她的记忆里,叔叔穿的不是自制的衣服鞋子,就是乡亲们给的旧衣服,不讲究却总是干干净净。农村土地承包后,两亩地是他唯一的经济来源。挖地靠铁锹、浇地靠扁担……几十年间,李方正用最传统的农耕方式维系生活。遇见难处,他卖光了家里仅有的几件老家具也不给别人添麻烦。

上世纪70年代,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李志永和乡民政员一起上门摸底调查,按照当时的政策为李方正申请了每月8元的补贴。“我见了他的退伍证,帮他填了申请表。”也是那一次,李志永才得知李方正是在军中负伤退伍的,就劝他找部队开证明办残疾证,“可以多拿些补贴,没准儿还能住进专给退伍军人住的光荣院,老了也不愁。”李方正拒绝了,含糊不清却字字坚定地说:“俺每年养头猪,还在生产队出工,能养活自己。想想那些牺牲的战友,俺很知足了,就算苦点儿也不给国家找麻烦。”

不给国家添麻烦,李方正这样做,也劝诫战友这样做。上世纪60年代,由时年15岁的村民张金锁引路,从安平县赶来的两个战友找到了李方正。“俩人来叫他一起回部队找待遇。”张金锁记得清楚,李方正大笔一挥“要去你们去,我是不去的”,明确表示不想给国家添负担。后来,又有一个战友想要额外待遇,来找他做假证明,也被当场拒绝了。李方正还劝道:“想想死去的战友,造假的事儿咱不能干。不该咱享受的待遇不能要,生活还是要靠自己。”

“自己过了一辈子,生怕给人添麻烦。可谁家要是遇见事儿,需要帮把手,他总会出现。”在村民李永志的记忆中,李方正帮忙从不用招呼,也从不要回报,“干了半天活儿,吃饭了准找不见人,东西就更不要了”。

在所有人眼中,这位一直坚守着军人气节的“聋爷爷”,热心肠、正直、值得尊敬——他有文化,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还自学了一门篆刻图章的好手艺,经常帮村里写标语,帮乡亲们刻章,遇事帮忙不惜力气;他感恩,乡亲帮他一点儿忙,都要买包点心、割筐干草回报;他正直有底线,尽管生活清苦,可不管给多少钱从不接私刻公章的活儿……

时至今日,说起这位已去世十多年的“聋爷爷”,村民们依然会竖起大拇指。

●“聋爷爷”的身后:精神已在传承

一个人需要“魂”来支撑,一个集体需要“魂”来凝聚。以李方正为代表的那种军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已然成为南京堂村的“村魂”。

现任村党支部书记李炳良是李方正的“忘年交”。因为跟李方正的侄子相熟,相差30多岁的两人,曾时常待在一起。“他挺喜欢我,一般是我坐多久他就跟我聊多久。”李炳良说,因为失聪,李方正说话含糊不清很难听懂,“可他讲部队讲打仗的那些事儿,我听明白了”。一次次的陪伴聊天,李炳良从李方正的神情和语气中,深深感受到了他对那段短暂军旅生涯的眷恋和无悔,那是军队留给他的“魂”。

“当过兵的人境界就是不一样,虽然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他却是实实在在的大好人。”就像村民们说的,对于“聋爷爷”李方正,大家能想起来的也不过是一些日常交往和言谈,可时隔多年那个人那些事仍历历在目。因为大家从不曾把他忘记,更因为他的精神已经融进了村子的各个角落、深入到每个人的心里。

衡水是老区,战争年代有无数优秀儿女走上战场,南京堂村也不例外。他们中,有人流血牺牲、有人受伤复员。战时保国家,复员报家乡,他们从不因个人私欲而忘记革命本色。李方正,是其中一个代表,更是一个缩影。在其潜移默化的带动影响中,多年来,南京堂村时刻在蜕变在发展,从脏乱差的小穷村到风清气正的文明村,无论是村容村貌还是村风民俗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最让村民们骄傲的是,在这里,那份独属于军人的精气神儿,从不曾远离、不曾断档。“咱村曾是革命队伍的练兵地,老辈人还曾在村里见过吕正操将军。这里也曾是冀中党校所在地,涌现过无数积极投身革命的能人志士,还有8名村民为革命献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俺们这儿也是十里八乡参军最多的……”几乎每一年,南京堂村都有优秀青年走进军营,从2007年至今,全村已经走出了6名师团职领导干部,仍在部队服役的有15名官兵,村“两委”班子的7人中,就有5名退伍军人,更难得的是目前村里仍有两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入党的女党员,一位90多岁,一位已经102岁……

李炳良介绍,村里现有103名各时期的退伍转业军人,在新农村建设和脱贫攻坚战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期,村党支部书记一声召唤,一百多名村民第一时间站出来,主动承担起全村9个主要路口的24小时义务执勤任务。“其中一半以上是退转军人!”李炳良激动地说:“他们就像李方正老人那样,永远保持着军人的气节和本色,处处身先士卒,只讲奉献不讲条件。”

了却生前事,赢得身后名。2007年8月,“聋爷爷”李方正因食道癌病逝。敬佩老人的为人,出殡当天,全村几百人自发来为这位老人送行,送行的队伍绵延几百米,抽泣声久久不散。

斯人已逝,很多信息也随之湮灭。记者在近五个月的走访调查中,发现李方正一生所留甚少。两张照片,一张是参军后的军装证件照,另一张是老年时和两个哥哥的合影,身上穿的也是一件军绿色旧衬衣。他留下的身后物,除了相伴几十年磨得锃亮的扁担、镐头和铁锹,就是那包在小布头里、一辈子没离过身、到死都揣在胸前的退伍证。

遗物虽少却精神永存,身体残疾却志向坚定,一生清贫却内心富足……回顾李方正的一生,13个月的军旅生涯,军人的本色已经深深融入了他的骨血,他用59年的坚守诠释了军人的荣光!

●记者手记:

2020年3月9日,一封来自天津滨海新区的信,寄到了衡水市委书记王景武的手中。

写信的人叫李旭生,是一位已经80多岁高龄的退休教师。在这封用软笔小楷写成的信中,李旭生向王景武同志讲述了他已过世的叔叔——饶阳县南京堂村残疾退伍军人李方正不忘初心、永葆革命本色的一生。他在信中说:“(退伍回乡后)残疾的他靠自己双手种地维持生计,但谁家有大事小情需要帮助,他必到场”“他手握残疾军人证,却从不向外人显露,一辈子不给别人、不给国家添负担”……

看着这字字句句,王景武同志不禁为李方正老人的执著和坚守动容,他第一时间做出批示:“组织力量挖掘、宣传,并代向李老师问候、感谢!”随后,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马福华指示宣传部组织衡水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党史办、衡水日报社、饶阳县委宣传部等部门的相关同志召开专门会议,要求“就李旭生同志提出的线索深入挖掘,弘扬老退伍军人的无私奉献精神”。

会议结束后,3月12日一早,本报记者与相关部门同志组成的采访组便赶赴南京堂村,开始了历时近五个月的多方深入寻访。

当时正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采访组在做好个人防护与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数次深入到南京堂村,与知情村民、村干部、李方正的亲属举行座谈并深入采访,了解李方正老人以及李家三兄弟的生活经历,不放过任何一丝线索,探求李方正坚守初心的力量源泉。

因为疫情原因,采访组没办法赶赴天津与李旭生老人面对面详谈,只能通过电话、视频、微信等方式与他进行交流。我们还查找到了李旭生的大哥李长根的联系方式,远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的他,为我们回忆了李方正参军前后意气风发的少年模样。

从初春到盛夏,所有参与稿件采写工作的同志均全身心投入其中。期间,记者几易其稿,相关人员数次召开专题讨论会,就李方正的采访计划和报道方向进行梳理和总结。终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这位一生清贫却意志坚定的老退伍军人的形象逐渐变得清晰而鲜明。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李方正老人留下的遗物不多,也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但是他留下的永不褪色的“军魂”已经烙印在每一个南京堂人的心中,让乡亲们在十几年后提起他时仍会感动哽咽。

初心在胸,军魂不移。今年的建军节我们想把敬意献给李方正,也献给南京堂村以及全衡水那许许多多为经济强市美丽衡水建设作出贡献的退伍老兵。记者焦明瑞、刘晓菲、刘鲜)

来源:衡水日报

相关新闻:

河北省衡水市滨湖新区突破资金瓶颈谋发展

河北衡水市“食品安全大讲堂”上线

河北衡水市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河北衡水市医保定点医院新增12家天津医院

今年衡水市收获小麦质量总体情况显著好于去年

责任编辑:美景
0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C) 2012-2012 河北网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冀ICP备09014245号

未经河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