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河北网首页 地区新闻 石家庄 正文

“感恩鼎”与“告别田赋鼎”复制品同在灵寿县中山青铜文化博物馆

时间:2019-09-17 10:44河北网(www.he-bei.cn)
河北网(www.he-bei.cn)权威媒体 河北门户

一个青铜匠世家的两代感恩情怀

“感恩鼎”与“告别田赋鼎”复制品同在灵寿县中山青铜文化博物馆展出

铸鼎人王英洁的心愿:追随父亲的足迹,把“感恩鼎”捐给国家

大气的方鼎造型,精致流畅的龙纹,古朴典雅,庄重肃穆。青铜鼎正前部,阳文镌刻“感恩鼎”三个大字;背部440字铭文,传递出铸鼎人对党和新时代的感恩之情。昨日,在灵寿县中山青铜文化博物馆,“感恩鼎”受到游客的围观。这尊由灵寿县手工艺人、省级青铜器制作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英洁精心铸造的“感恩鼎”,历经三个多月完成后,被运到该馆展览。

●两尊鼎与一个世家

游客在围观“感恩鼎”。适逢中秋节小长假,三天来,前来参观“感恩鼎”的游客达上千人。

从2006年到2019年,从“告别田赋鼎”到“感恩鼎”,跨越13年的两尊鼎,记录着灵寿县这个青铜匠世家的命运轨迹,也传递出农民、小企业主对党和国家新政由衷的感激之情。

2006年,国家取消农业税,农民王三妮深有感触:“延续两千多年的皇粮国税不用交了,国家还给粮食直补款,这在历朝历代都没有过。”王三妮当时兴奋地告诉全家,他要铸鼎记录这个“大事件”。王三妮耗时一年多,动用了家里的几乎全部积蓄,最终铸成一尊通高99厘米的“告别田赋鼎”。两年后,这尊鼎被中国农业博物馆收藏。

2019年,子承父业的王英洁,作为农民企业家、小微企业主,国家出台的系列减税降费新政深深触动了他。“‘减税降费’力度很大,像我们这样的小企业,年收入10万元以内不用缴税了,这样算下来,每年能省好几万呢!”王英洁说,“减税降费”新政,让各行各业的小微企业都享受到了实惠,他真切体会到了国家对小微企业的扶持,于是决定铸一尊“感恩鼎”,感恩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以一个农民和小企业主的身份向新中国七十华诞献礼。

●五代人与一座博物馆

“感恩鼎”被安放在灵寿县青铜文化博物馆。

“感恩鼎”通高201.9厘米,寓意2019年铸造;鼎足高70厘米,寓意庆祝新中国七十华诞。该鼎造型大气,纹理精美,一入驻便成为中山青铜文化博物馆的明星展品。而此前,博物馆的明星展品是“告别田赋鼎”的复制品——该鼎的真品于2006年由王英洁父亲王三妮铸成,2008年被中国农业博物馆收藏。

王三妮、王英洁父子身上,有着青铜匠人的质朴与敦厚。家传的青铜器制作工艺到王英洁已是第五代,从最早的走街串巷卖烟袋锅、小香炉,到1999年注册成立灵寿县中山青铜工艺厂,王英洁家的青铜器已远销全国多个省市。2013年,他家的青铜制作工艺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王英洁铸造“感恩鼎”的过程中,正逢石家庄市第四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灵寿县举办。灵寿县是战国时期中山国的都城所在地,这里曾出土了大量的中山国青铜器。为此,大会召开前,灵寿县建了一座2000平方米的青铜文化博物馆,用以展示青铜器的文化传承与特色技艺。

灵寿县青铜文化博物馆共有五个主题展区,分别为“告别田赋鼎”展示区(非遗展示区)、中山国青铜器展示区、夏商周青铜器展示区、民间青铜器收藏展示区、青铜器制作流程展示区,共展出青铜器300多件,其中半数以上为王英洁家铸造的仿品和私人收藏品。

青铜文化博物馆既展现了古中山国的灿烂文化,也记录了新时代的发展印迹。其中“告别田赋鼎”“感恩鼎”就以铭记的形式记载了告别田赋、减税降费两件大事,极具时代特色。

●一声感恩与一世情怀

游客在围观“感恩鼎”。适逢中秋节小长假,三天来,前来参观“感恩鼎”的游客达上千人。

“告别田赋鼎”的原创者、73岁的王三妮,目前已出现了脑萎缩症状。在与记者的交流中,他使用最多的是肢体语言,比如看着新铸成的“感恩鼎”,憨笑着点点头。

“以前,我爸总是教育我们,要懂得感恩,要感谢国家,这两年他的话越来越少了,但他的心意我们是知道的。”王英洁说,王三妮的心愿一如13年前铸“告别田赋鼎”那样,想要把“感恩鼎”献给国家,这是他作为一个农民、一个手工艺人对“感恩”二字最质朴的表达。

王英洁铸造“感恩鼎”的过程是坎坷而艰辛的。7月份青铜文化博物馆建馆,需要他提供大量展品,一边要保证“感恩鼎”在国庆节前完工,一边还要提供展品,他忙到几乎崩溃。有段时间他甚至想放弃铸鼎,但是想想自己的初衷,看看父亲的神情,实在放不下,最后硬扛了过来。

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不仅仅是青铜的文化与技艺,还有农民和手工艺人朴素的感恩情怀。在青铜文化博物馆,王英洁10岁的小女儿王芊霖已成为小小讲解员,只要有游客询问,她马上会站到鼎旁伸出右手:“大家现在看到的是‘感恩鼎’,它是为庆祝新中国七十华诞而铸造的……这尊鼎不仅是对我国青铜器制作艺术的传承,还铭刻着全国人民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之情。”(记者范文龙、刘勇峰、刘文静)

●学者声音听“鼎”

古籍云,鼎能自己走动,甚至能飞。鼎飞向哪里,哪里就定鼎江山,改朝换代。问题是,看上去“笨重”的鼎,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好好待着,而总要飞来飞去呢?

13年前,王三妮铸“告别田赋鼎”,我来问“鼎”;13年后的今天,王英洁铸“感恩鼎”,我来听“鼎”。

我屏住呼吸,站在“感恩鼎”旁细听。百代过客的跫音,从鼎中隐约传来。

我听见鼎飞翔的声音。大禹铸造的九鼎,从夏飞到商,又从商飞到周,一路呼呼生风;后来九鼎沉没于黄河,大鼎缄默,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我听见鼎中的沸腾。从黄帝最早铸鼎到今天,五千年间,鼎沸不息,有刀光剑影、龙吟虎啸,也有民康物阜、燕语莺声。

我听见鼎中传递的兴亡。古人说“鼎知吉凶存亡”,这话,并非危言耸听。

我终于听明白了,用来烹煮的鼎,本意恰恰不在烹煮。它不盛鱼,不盛虾,不盛牛,不盛羊,不盛药,不盛酒,它真正要盛的只有一样东西——民心!

民心在哪里,鼎就会飞往哪里。古籍记载所谓“得九鼎者得天下”,其实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看看王三妮和王英洁的鼎,猛然又是一惊。

古来铸鼎者、争鼎者,无论帝王,还是贵胄,无非是想宣告自己的“正统”;而王三妮和王英洁是普普通通的农民,是小微企业家,是“布衣”,父子两人从取消田赋、减税降费的切身感受出发铸鼎,只想饮水思源。

古代的鼎是统治阶级用来标榜自己符合民心的,今天王三妮和王英洁的鼎,本身就是民心。王三妮的鼎,盛的是亿万农民对取消田赋政策的感恩之心;王英洁的鼎,盛的是无数中小企业家和老百姓对减税降费政策的感恩之情。

大禹铸九鼎,材质是九州之铜,象征集合民心。能集合民心者,才能江山永固。否则,“鼎”自己会飞到别处。

70年前,“鼎”从南京总统府飞到了北京天安门。

70年“鼎”定,我们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走进新时代,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共产党人的初心在鸣响,铮铮然,铿铿然。民心在回应,轰轰然,隆隆然。

“民心”和“初心”,在“感恩鼎”中共鸣!(赵新月)

来源:燕赵晚报

相关新闻:

石家庄市不动产登记中心推出提质便民“十举措”

石家庄市区今年第二批保障房分配开始报名

石家庄裕华高速口ETC车道改造后投用

2019年石家庄市全国科普日活动启动仪式在元氏举办

石家庄高新区17家瞪羚企业名单出炉

责任编辑:美景
0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C) 2012-2012 河北网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冀ICP备09014245号

未经河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