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综合管理经验在河北省推广
创新探索 助力和谐
11月28日,省卫生计生、综治、公安、人社、民政、残联等六部门在省会召开全省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现场会,决定将石家庄市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
2015年石家庄市成功申报国家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城市。三年来,石家庄市各级各部门按照国家试点要求,结合石家庄市方案,健全各项机制制度,多项工作实现创新突破,建立了四大体系、七大机制,明确了七大目标,八大任务,在体系建设、部门联合、患者救治救助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领导重视 部门联动
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试点工作,每年对试点工作进行调度和部署,有效保障了试点工作的整体推进。市政府印发《石家庄市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出台“贫困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定点医院合规治疗零负担”政策,推出一站式救治服务,救助贫困严重精神障碍患者。
各级各部门积极配合,落实政府决策,根据各自的工作职责,主动作为,深入开展精神卫生工作。市公安局开展数据核查清理、录入信息;市民政局通过城乡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对贫困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提供医疗和生活保障,市精神病人社会福利院项目已主体完工。市财政局积极筹措资金,保障精神卫生工作经费和救治救助资金到位。市教育局、市司法局、团市委、市妇联、市总工会根据部门职责,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和宣传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健教宣传活动。
完善体系 规范管理
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综合管理体系,市、县两级成立精神卫生综合管理领导小组,乡镇(街道)成立综合管理小组,村(居)成立关爱帮扶小组,实现了四级综合管理组织全覆盖。
规范了县级精防机构的设置,石家庄市22家精防机构全部设在具有公共卫生职能的县级公立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设立了公共卫生科,明确1人专门负责精神卫生工作;村级由村卫生室或社区卫生服务站人员兼职负责。
组织开展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专项排查活动,出台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发现报告奖励制度。规范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应急处置流程、制定“点对点帮扶”实施方案。组建了精神卫生医联体,与栾城区精神病院建立了紧密性医联体,建立了双向转诊制度,开通转诊绿色通道。
残联建立了农疗基地、日间照料中心。由市综治办牵头,卫计、公安、民政、残联在市区建设心理康复机构“心理家园”10家,乡镇建立社区康复机构80家。
广泛培训 提升能力
为解决基层精神卫生人员不足问题,举办了基层精神卫生医师转岗培训班10期,共培训 291 人,确保每个县级综合医院至少有2名、每个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有1名精神科医师,实现了精神科医师全覆盖。在健全队伍的基础上,通过继续教育、加强技术培训,提高了基层人员的服务能力。通过编印手册,出版项目指导光盘,强化了基层服务规范。
市卫计委、教育局合作,联合开展中小学心理教师、心理咨询师能力提升工程。通过培训督导,提高了基层中小学心理工作者的服务能力。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中外交流等措施,举办了12 次培训班,提高了辖区心理工作者整体水平。
创新模式 打造品牌
石家庄市在试点工作推进过程中,还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发展模式,形成了自己的品牌。落实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监护人“以奖代补”和责任险,签订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监护人有奖监护协议。市八院联合石家庄电视台、红十字会联合开展“春暖解锁”行动,截至目前解锁56人。为避免患者再次关锁,出台了《精准帮扶贫困解锁患者免费门诊服药工作实施方案》,对所有解锁患者进行回访,免费为患者提供药品,并全部纳入个案管理。通过解锁行动,笼中青年、穴居女子、垃圾堆儿里的男孩等一批被关锁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回归了家庭,回归了社会,实现了自我价值。
组建了市县两级18支心理救援队伍,开通了心理救援热线,组织了23场培训,开展了6次心理救援实战模拟演练。长期开展失独家庭、留守儿童、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等特殊人群心理干预。以市八院医务人员为骨干,联合记者、学生以及患者家属等组成了“绿丝带”志愿者服务队,目前已注册志愿者400余人,成立了4个分队。开展政策宣讲、患者帮扶、心理救援、精神康复等服务,成为省会“绿丝带”工程的闪亮品牌。
市八院还联合综治办在电台开设“绿丝带·心灵之约”栏目,每周一期,为市民讲解心理卫生知识,接听群众来电咨询2000余条。实施“个、十、百、千、万”工程,结合“世界精神卫生日”,举办“献礼十九大——讲述绿丝带故事”演讲比赛,宣讲精神卫生政策,展示精神卫生综合管理成效,传播心理健康知识,提高了广大市民对精神卫生的知晓率。
相关新闻: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河北新闻
- 地区新闻
- 娱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