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河北网首页 地区新闻 石家庄 正文

军歌嘹亮:石家庄这些军队音乐家让我们敬仰(6)

时间:2017-07-31 09:09河北网(www.he-bei.cn)
河北网(www.he-bei.cn)权威媒体 河北门户

李遇秋 《长征组歌》弘扬不朽军魂

51年前,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曾经参加过长征的肖华将军创作完成了12首形象鲜明、感情真挚的长诗。随后,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歌舞团的晨耕、生茂、唐诃、遇秋4位作曲家选择了其中的10首诗谱成了组歌——《长征组歌》。它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其中的许多唱段已经家喻户晓。

《长征组歌》的主创之一遇秋是深泽县人,原名叫李遇秋。

1929年,李遇秋出生在深泽县,他幼年丧母,靠父亲行医维持生计。1940年,11岁的遇秋进了“抗中”学习,学会了很多抗日救亡歌曲;1945年,李遇秋进入了抗敌剧社(战友歌舞团的前身),学会了看简谱、拉手风琴;1950年,他进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1957年,他带着优异的毕业成绩重返工作岗位。

李遇秋在手风琴方面的造诣非常深,他在手风琴教学、作曲方面也是一流的,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代手风琴手,也是目前中国仅有的写手风琴曲谱的专业作曲家。

1965年初春,上级交给战友文工团总团副团长晨耕和生茂、李遇秋一项重任,为总政治部主任肖华上将的《长征组诗》谱曲,并希望能广为传唱。他们3人经反复商议后,决定“按每一段不同的要求分别谱曲”,然后进行了分工。

当年4月份,《长征组歌》的“主旋律”初稿敲定后,写总谱子的重任就落在了“科班”出身的李遇秋肩上。李遇秋曾回忆说:“那是1965年盛夏,我的创作环境就是在战友文工团的一间只有3平方米的陋室里进行的,当时没有电扇,更没有空调,那时我年轻,体力充沛,几乎没白天没黑夜地在写,有时热得受不了了,就索性‘赤膊上阵’只穿个裤衩,双脚泡在凉水盆里,身上只披着一块湿毛巾……”经过两个月的奋斗,《长征组歌》总谱完成了。

1965年秋,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6周年、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之际,《长征组歌》在北京隆重上演,引起了轰动,并传唱全国。

李遇秋的名字是和《长征组歌》连在一起的。1993年,肖华将军的夫人王新兰和著名指挥家胡德风等人共同商议,对《长征组歌》进行再创作,改编执笔的担子又一次落在了李遇秋肩上。他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熬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春节期间也顾不上休息,终于将一部200多页的总谱写了出来。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张震在审听了新版《长征组歌》后称赞说:“老版本好,新版更好,是锦上添花!”

李遇秋对家乡有着很深的感情,曾经多次回到深泽探亲采风,每次回家,他都像个孩子一样兴奋,总有做不完的事情,和大家聊不完的天儿。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还有朴实善良的乡亲,都让他念念不忘。30岁的李梦瑜是石家庄地区唯一一名师从李遇秋老师的弟子。“我也是深泽人,和老师是老乡,能够拜师到他的门下,是我最骄傲的事情。”李梦瑜说,虽然老师已经过世,可老师创作的作品《长征组歌》会一代代传唱下去。

相关新闻:

石家庄有了公益大书房,市民可享零门槛阅读服务!(图)

李敬泽《咏而归》读书分享会在石家庄举行

终于等到你!石济高铁开通运营 衡水迈进高铁时代

中国人寿走进校园宣传普及金融知识、防范非法集资

河北省首例医院与政府构建的医联体揭牌

共6页: 上一页123456下一页
责任编辑:美景
0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C) 2012-2012 河北网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冀ICP备09014245号

未经河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