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霸州田各庄古墓群发掘工作结束 原址将设展区(图)
图为:4月21日,考古工作人员在对田各庄古墓群进行发掘清理工作。李福林摄
图为:田各庄村民为为保护古墓搭起小棚子。李福林摄
河北新闻网讯(董永水 任雨薇 蔡媛媛)有人说,保护文物,就是守护身边的历史。前段时间,一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也让不少人对文物修复及保护这份特殊的工作产生了浓厚兴趣。可对大多数人来说,这多少有些“可望不可即”。
近日,霸州市南孟镇田各庄村发现一处古墓群,一时在当地引起不小的轰动。借此机会,记者采访了廊坊市文物保护部门的相关专家,了解对该古墓群的清理发掘及后续相关工作,跟您一起走近文物保护这个有些神秘的领域。
几块残砖碎陶,两千年前古物露出端倪
田各庄村位于霸州市城区以北5公里左右。近两年,它作为“美丽乡村”典型被不少人熟知。但要说起历史,它还真没留下过什么传说。据霸州市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人员介绍,前段时间,他们还曾到田各庄村搜集与历史相关的传说故事,却一无所获。让人没有想到的是,有些故事就悄然埋藏在那一片黄土之下。
田各庄村北有一个生态园。生态园北侧,两排绿树掩映下是一条不起眼的沟渠,这条不知干涸了多久的沟渠是龙江河渠故道,底部沉积着厚厚一层沙土。
4月20日,生态园的工人们像前几天一样来到这里平整土地。按照规划,这片土地平整过后将种植一些绿化树木。在前几天的施工中,有工人偶然发现了几块青砖和陶瓷残片,他们暗中猜测,地下或许埋有古物。没想到,就在当天的施工中,真的挖到了一个古朴的陶罐。该生态园负责人、田各庄村民李宝泉迅速将情况上报给当地文物管理部门。
考古人员赶到后,用两天时间对这里进行了清理发掘。发掘出一古墓群,其中最早的是1座战国时期的瓮棺葬,另有东汉时期墓葬4座,出土陶缸4个、陶盆3个、瓮棺5个。同时发现一口北朝时期水井。
文物会“说话”:它们能透露什么?
田各庄村发现了古墓!这个消息在4月20日傍晚就不胫而走。生态园一位工作人员说,他把消息发到朋友圈后,没几分钟就收到了好几十个回复。朋友们纷纷向他确认消息是不是真的,打听古墓的年代,还有人询问出土的东西值不值钱,一时间,众说纷纭。
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对于这些泥土包裹着的青砖残瓦、陶陶罐罐,一般人只看得出它们有些年头了,可文物管理部门的专家们却能据此获知大量信息。
据霸州市华夏民间收藏馆馆长、霸州市文物管理所所长王桐介绍,就拿这次发现的瓮棺葬来说,里面就大有文章。“瓮棺葬是起源很早的一种墓葬形式,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就有使用,一直延续到汉代晚期。它是用瓮、盆等陶器扣合在一起作为葬具,通常用来埋葬夭折的幼儿和少年,个别成人也有用瓮棺。”王桐介绍,这次发现的5个瓮棺葬,其中4个埋葬的都是幼儿,只有一个瓮棺尺寸比较大,据推断应该是埋葬成人的。之所以判断这几个瓮棺葬属战国时代,主要依据用来做瓮棺的陶器的器型和陶质。
霸州市文物管理所副所长康健介绍,对其余4座古墓的断代,是根据墓葬的形制、砌筑的砖材及随葬物品来推断的。4座古墓都是东汉墓,埋葬的位置又比较接近,墓主人之间是否会有亲缘关系呢?对于这个问题,康健表示,这应该不是家族墓。“几座墓的朝向都不相同,如果是家族墓不会这样不规矩。”由于破坏严重,这4座古墓被发现时都已经没有墓顶,根据残存的部分,甚至连原来的墓门位置都无法判断。
古墓群最西侧的一座单人砖室墓算是保存最完好的。通过对墓中尸骨的研究,专家们推断墓主是一位年轻女性。“判断性别主要是看颅骨。一般女性的颅骨较小,眉骨不发达,前额较陡直;男性颅骨比较大,眉骨发达,前额较倾斜。”康健介绍,“推测年龄则是主要通过看牙齿。因为墓主人的牙齿都没有脱落,所以她去世时应该年龄不大。”
古墓群东边那口直径95厘米的砖井,据推断深度在7.5米左右。对古井的断代要凭借井底坠落物来推断,难度较大。这口古井,就是通过当年沉落井里的北朝粗瓷片才断定了年代。康健介绍,因为北朝时间比较短,北朝的东西也相对少见。这也是他们首次发现北朝的井。这证明,在当时,这里已经是人们的生活区。
出土文物已被移送至霸州市博物馆
经过两天的发掘清理,出土文物日前已被移送至霸州市博物馆。廊坊市文物管理处处长张洪英介绍,接下来,相关工作人员会对这些文物进行清洗和修复,把破损的碎片粘接起来,缺失的地方用石膏补上,呈现出那些陶器的完整器形,以备将来有机会充实陈列展览。与此同时,对于此次发掘的研究工作也会有序推进。
张洪英表示,因为这次发现的几座古墓都是平民墓葬,所以出土的文物没有太大的艺术鉴赏价值和经济价值。不过,这对于研究霸州、固安一带的历史及古代地理都具有一定价值。古墓群的发现地在地面以下5米左右,上部都是淤沙,这种地貌意味着这一带在古代很长一段时期受河流影响比较大。古墓和古井则证明,这一带在历史上不是无人居住的蛮荒之地,而是有一定历史积淀的。
村民主动保护被发掘后的古墓群
像这样的历史遗迹,经过文物管理部门的发掘清理后,现场还能留下什么痕迹吗?4月28日上午,记者怀着好奇心来到田各庄村北的生态园。
沿着生态园北侧一条蜿蜒小路行至河渠底部,在阳光照射下,渠底的沙土显得黄灿灿的。看着这片黄土,让人觉得它仿佛已经这样平静了几千年,亘古不变。可一走过去才发现,即使再轻的脚步也会搅扰到脚下的沙尘。
一眼看过去,记者先没看到古墓的痕迹,倒是3个由深灰色板材临时搭建起的小棚子立在那里,显得有些突兀。走近才发现,原来小棚子遮住的就是那几座古墓。东侧,经工作人员清理过的北朝古井还留在原地。
几座青砖砌就的方形墓室,乍看上去有些普通,仔细观察会发现,每座墓室用的青砖都有些许差别,砌筑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几座破坏比较严重的古墓中,基本看不出埋过尸骨的痕迹。保存比较完整的那具尸骨,已经被工作人员重新覆上了土。值得注意的是,每座“灰头土脸”的古墓中都有一颗红艳艳的大萝卜。
“我们这里有个风俗,迁坟的时候要在墓穴里放一个红萝卜。也不知道这习俗是怎么来的,可能就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的意思。”李宝泉介绍,“小棚子是我们自发搭的。马上就是雨季了,怕古墓被淋了或被淹了。专家们撤了以后,我们就中断了原来的施工,抓紧把这几个小棚子搭起来了。接下来我们还准备在周围挖好排水沟。”
其实,类似于这种发掘,古井、砖室墓及墓中残存遗骸都无需就地保护。“经过摄影、测量、绘图之后保存相关资料就行。”文物管理部门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在业界,一般有3000年以上历史的人类骸骨才有保存价值。至于古井或墓室的砖石,如果是没见过的新样式,就会保存几块留作标本,寻常多见的就没有什么保留价值了。该工作人员介绍,清理发掘工作结束后,按照惯例,现场会交由村民自行处理,一般是回填或者清理走。
很显然,对于田各庄的古墓群,村民们采取了另外的方法——保护起来。李宝泉说:“我也没有什么文化,就是觉得这好几千年前的东西,要是破坏了,以后就再也没有了,那太可惜了。所以,我们就想把它保留下来,让更多的人能看到它,能通过它了解这里的历史。”
文物管理部门:希望更多人重视文物保护工作
据该市文物管理处处长张洪英介绍,考古发掘包括主动性发掘和被动性发掘。主动性发掘一般是为了学术研究,这种情况在我市比较少。目前更多的是被动性发掘,就是配合一些基本建设工程所做的抢救性的发掘清理。
“最近几年,市区及各县(市、区)基本建设规模比较大,数量也比较多,这对历史文物遗产具有一定的破坏性,尤其还存在不少发现文物隐匿不报的情况。”张洪英说,发现文物隐匿不报或私自发掘,不仅要承担法律责任,而且存在安全风险。几年前,霸州市信安镇就有村民发现一座古墓,在私自发掘时被砸身亡。
张洪英表示,目前,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仍有待提高。特别是一些施工部门,在施工前要积极到文物管理部门备案,施工过程中发现文物或遗迹要及时上报。他说:“这样,才能保证文物保护工作做得更好,破坏的更少一点,能保留下来的文物更多一些,让人们更多地了解自己的家乡,了解我们的历史。”
相关新闻: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河北新闻
- 地区新闻
- 娱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