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市积极探索服务型社区党组织建设新模式
承德市探索“六个延伸”模式,推进服务型社区党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建设科学化水平。社区党组织建设,把“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的主要任务变为具体实践,得到省委组织部的肯定。
坚持组织建设延伸到楼院。目前,社区居民构成复杂、服务需求多样,社区党建重心下移已迫在眉睫。我市全面推行“333制”社区党组织设置模式,即在有3名以上党员的楼栋建立党小组,在有3个以上党小组的楼院成立党支部,在有3个以上党支部的社区成立党委(党总支),确立了“社区党委(党总支)——楼院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楼院长”的组织设置模式,形成了以社区大党委(党总支)为核心、以楼院党支部为重点、以楼栋党小组为骨干、以党员楼院长为基础的社区基层组织构架。同时,把辖区分布在集贸市场、商务楼宇、商业街区等领域的党员,纳入社区党组织管理,形成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组织网络,
实现了党组织有形覆盖和有效覆盖的统一,保证了“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哪里有党的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
坚持党员管理延伸到网格。按照“地缘相近、人文相连、居住相邻”的原则,对社区党员实行网格化、透明化管理。在社区全面实施社区党委(总支)、楼院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公示制度,让社区所有党员亮身份、亮岗位、亮承诺、亮贡献,接受社区居民监督和评议。深入开展党员“明权确责”工作,以“一管三带一联”(即管好自己,带好家庭、带好邻居、带好楼院,联系若干群众家庭)为载体,采取“1+X”的模式,确定民情联系户。通过发放党群“连心卡”,开展民情“月月谈”,形成了覆盖全社区的民情联系工作网络,构建起了“人在网格管、事在网格办”的格局。
坚持党建活动延伸到共驻单位。“资源共享、共驻共建”是有效推进社区建设和社区党建工作的成功经验。按照“党建共商、事务共管、资源共享、文明共创、难题共解、活动共办”原则,不断深化“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起每个社区由一名县(区)级领导挂帅,一个县(区)直部门牵头,四个企事业单位共建的“1+1+4”社区组团式帮建机制。不断完善社区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在社区与共建单位建立“五联四有”长效工作机制,努力实现基层组织联建、思想工作联做、文体活动联谊、社区环境联管、民生事业联办;民情访谈有台账、帮扶共建有承诺、认岗履职有贡献、工作成效有监督,从而有效构建起以“社区党建联席会为纽带、街道党工委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基础、社区党员队伍为主体、社区内各类基层党组织共同参与”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形成了“你发展我服务,我服务你帮助”的和谐共建局面。
坚持志愿服务延伸到在职党员。针对党员8小时外无人监督、活动无人组织、奉献没有平台等突出问题,不断拓展和深化“紫塞先锋”工程,按照“在职党员进社区,志愿奉献双岗位”的要求,所有在职党员注册成为志愿者,脱开公职身份主动到社区为群众排忧解难、提供无偿服务。一是为在职党员活动“安家”。动员在职党员到居住社区报到、认岗、奉献,就近就便编入一个社区党组织。目前,全市已16500多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认领服务岗位2.1万个。二是为在职党员服务“建制”。建立了报到卡、登记卡、服务记录卡、表现反馈卡“四卡”管理制度、沟通协调和组织约谈制度、考核评议制度,形成在职党员志愿服务的常态化机制。三是为在职党员奉献“搭台”。通过“一人一岗”、“进百家门、知百家情、管百家事、解百家愁、暖百家心”等主题活动,有序组织在职党员积极参与各类公益性服务活动。“我是党员,理当奉献”的理念深入人心,“家在社区,服务有责”的意愿在城市社区蔚然成风。
坚持党代表履职延伸到居住社区。建立各级党委委员联系党代表、党代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制度,进一步强化履职意识,最大限度接触群众、汇集民意、提升服务水平。一是推行公示制。利用社区党务公开栏,将居住在各社区党代表的姓名、单位、职务、个人特长、服务承诺和联系方式全部公开,方便党员群众联系和监督。二是设立接待日。依托社区党组织活动场所,建立党代表工作室,将每月第一个星期五作为党代表接待日,定期到社区接待群众来访,面对面做群众工作,心贴心为群众解难。三是召开谏言会。在每年“七一”和党代会召开前夕,集中开展两次主题调研活动了解群众的所思所盼,通过谏言会形式,及时反映社情民意,发挥党代表的宣传员、信息员、指导员、服务员作用。
坚持服务触角延伸到居民家庭。“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围绕社区居民的多样化需求,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提供人性化、差异化的服务,着力构建功能完善、充满活力的基层服务型党组织。一是推出“一揽子”服务举措。编印了《社区服务事项规范化管理手册》,明确办事程序和办理时限,统一登记、办理、反馈和管理。推行节假日值班制、错时工作制、首问必答制、全程代办制、定职明责制、24小时电话服务制等六项制度,确保服务无缝隙、零距离。二是编织“一条龙”服务网络。在各社区建立一站式服务大厅,开通区、街、居三级电子政务便民服务网络,采取“网办+代办”的形式,为居民提供城镇低保、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34项便民服务事项,打造服务群众的“综合超市”。在各社区开设缴费服务“一站通”,包括水电气话等多项日常缴费,极大地方便了社区居民。三是开通“一键通”服务热线。投资500多万元,建立居家养老呼叫服务指挥中心,开通“12349”服务热线,免费为70岁以上老人安装随身一键通呼叫器,使老人足不出户就可得到医疗救助、健康咨询、家政服务、防盗报警、精神慰藉、日用品配送等多元化的保姆式服务。全方位的社区服务,让社区居民体会到了心贴心的温暖,在城市社区形成直接为千家万户群众服务的常态机制。
相关新闻: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河北新闻
- 地区新闻
- 娱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