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河北网首页 新闻中心 社会新闻 正文

科学家发现5亿年前化石库 内有大量“幼崽”标本

时间:2021-07-26 12:10河北网(www.he-bei.cn)
河北网(www.he-bei.cn)权威媒体 河北门户

新华社昆明7月22日电(记者宋晨、金地)记者从云南大学获悉,由中外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在云南昆明附近一处约5亿年前的寒武纪“化石宝库”,发现了大量海洋生物幼体标本,更有罕见的卵化石。

主导此项研究的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杨显峰博士告诉记者,这个新发现的远古海洋群落名为“海晏特异埋藏化石库”。目前,研究人员在此地已采集到118个物种,至少属于13个门类,包括海绵动物、节肢动物、蠕形动物、腕足动物等,并发现了相当数量的新物种。

杨显峰介绍,此前研究人员发现的寒武纪化石标本多为成年和亚成年个体,但在海晏特异埋藏化石库中,却出现了大量“幼崽”和罕见的卵化石。以节肢动物长尾周小姐虫为例,体长小于8毫米的标本占此次发现的该物种标本的43.3%,且较好地保存了附肢、消化道等软体信息。而在位于昆明的另一个化石发现地点,这个比例只有13.7%。

为何会出现这样“幼崽”扎堆的现象?杨显峰解释,现代海洋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一般不随意地在某地产卵和繁育后代,而是选择某一不同于成体生活的特殊地区作为育儿地点,这个地方发挥着类似人类社会“托儿所”的作用。海晏特异埋藏化石库很可能是迄今最早的古生物“托儿所”的化石记录。

不过,他同时提到,海晏特异埋藏化石库的特殊现象,也有另一个可能的成因,即当时该地区环境快速波动变化,伴随灾难事件的发生,大型个体迅速逃离,而运动能力相对较弱的幼体、亚成体则被大量埋葬。此外,还有季节性的迁徙行为、固有的种群动态、动态的生命周期等可能因素,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该研究由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合作完成。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刊物《自然-生态与进化》上。

相关新闻:

抗洪救灾,国寿在行动

爱比雨大!蒙牛集团第一时间驰援郑州

强降雨致郑州铁路运输不畅旅客滞留 铁路部门全力恢复运输秩序

内蒙古呼和浩特计划打造千亿级乳业全产业链

山东沂南:“沂蒙小学堂”暑期公益托管成新风尚

责任编辑:美景
0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C) 2012-2012 河北网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冀ICP备19001943号-5

未经河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