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两年间·生态篇】生态共建保护碧水蓝天(2)
共同部署联动执法,2015年京津冀PM2.5、PM10浓度明显下降
2015年9月初,连日蓝天白云让人们尽享风清气爽。大阅兵前夕,北京、河北均创下PM2.5监测以来历史最好纪录。天高云淡、远山如黛见证着京津冀联动执法的努力。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两年来,这样的联动越来越多,三地治污步调更加一致。
在重大活动中联合治霾。2014年11月,“APEC蓝”迅速成为热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6省区市采取的保障措施,都是基于对整个区域空气质量的考虑而制定的。”省环保厅副厅长殷广平说。
在重污染天气应急中共同部署。三地多次联合启动空气重污染预警、实施应急减排措施。今年2月到3月31日,京津冀地级及以上城市试行统一重污染天气预警分级标准。
在监管中统一排放标准。今年4月1日起,京津冀将同时实施第五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加强水污染防治,三地共同开展隐患排查。
燃煤是区域性污染源,消除“心肺之患”,必须解决燃煤污染,这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惟其艰难,更显勇毅。“十二五”期间,我省投入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240亿元,2014年首次实现煤炭消费负增长。大力实施“6643”工程,累计压减炼铁产能3391万吨、炼钢4106万吨、水泥6231万吨、煤炭2700万吨、平板玻璃3717万重量箱。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147万辆,拆除燃煤锅炉2.1万台,取缔实心粘土砖瓦窑2800多座。开展了历史上规模最大、查处最严的“利剑斩污”专项执法行动,查处环境污染刑事案件2111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340人。
协同治污,共同书写这一变化:2015年京津冀区域13个城市平均达标天数比例同比提高9.6个百分点。PM2.5、PM10、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浓度同比明显下降。
三地携手,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强力推进
欢快的潮河水、滦河水,从发源地丰宁分别流进密云水库和潘家口水库,滋润着京津冀。密云水库56.7%的水来自承德,潘家口水库则有93.4%的水来自承德。
曾经,号称京津水源地的丰宁成为距北京最近的沙源地,漫漫黄沙威胁着京津。如今,北京和承德携手,实施“稻改旱”工程,年节水量超过4个西湖的蓄水量。
打造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我省强化生态优先理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整体修复。
碧水清流美景可期。我省重点治理14条重污染河流,完成治理项目42项,完成投资约34.1亿元。北戴河及相邻地区近岸海域环境综合治理三年任务基本完成。
青山如黛美景再现。京津风沙源治理、京冀生态水源保护林、京津保平原生态过渡带、太行山绿化等一系列工程渐次实施,京津冀区域国土绿化加快推进。“十二五”期间,我省关停整治露天矿山505个,累计造林2300万亩,成为护卫京津冀的“绿色长城”。
绿进,沙退。最近发布的第五次全国沙化和荒漠化监测结果显示,5年来,我省沙化和荒漠化土地实现双减少。截至2014年,全省沙化土地面积与2009年相比减少21877.9公顷,全省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115643.1公顷。
三地携手,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力度空前——
京津冀生态建设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正在建设。京津冀协同防控植物疫情框架协议签署,重大有害生物防控力度正在加强。协同防治林业有害生物,三地建立重要信息交流通报制度,提升了灾情联合应对能力。
让生态共建共享的步伐更加坚实,2014年底,承德与北京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探索利用市场手段推动跨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生态补偿,以提高地方政府植树造林、生态保护的积极性。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两年来,京津冀生态共建实现良好开局。乘着协同发展的东风,更加美丽的京津冀前景可期!
点击进入专题
相关新闻: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河北新闻
- 地区新闻
- 娱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