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重阳时 那些给子女做“义工”的老人们(5)
建议
专家“三点意见”关爱“义工老人”
子女不应只把父母当“义工”
“现在很多老人是被子女按‘准劳动力’请到城里来的,每天比儿女‘上班’早,‘下班’晚。”谈起很多老人被孩子“请”来当“义工”,河北省老年事业促进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孙鸣改感慨,这些老人不仅承受体力之苦,很多背井离乡的老人,还面临着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和年轻人生活习惯、思想观念、养育方式等等的冲突矛盾,如果老夫老妻被分处两地,还要面临牵挂守望之苦。
“有个现象不可回避,很多年轻人对待老人和孩子的态度是‘倒挂’的,对老人苛求,对子女溺爱。”如何让父母“义工”在奉献体力之时得到精神补偿呢?孙鸣改说,儿女一定要懂得感恩,不要把老人充满爱的帮扶当成一种当然的责任去求全责备,对跟父母习惯、观念上的不同要多包容。
孙鸣改建议,儿女下班要早回家,尽量减少应酬。节假日,要给老人放个假,有时间多带老人孩子出去玩一玩,让老人享受到几世同堂的乐趣,把一周的疲劳通过精神的方式进行补偿。
对于一些多子女家庭,因老人对子女付出多少的问题产生的矛盾并不鲜见。对此,孙鸣改认为:“父母照看隔辈人绝对是亲情使然,无义务可讲。父母不给照看隔辈人既不违法也无过错,而子女对父母的赡养是无条件的,必须履行。”“另外,家不是个讲理的地方,理讲清了,情往往却没了。”孙鸣改说,现在特别容易放大婆媳矛盾,实际上处理好婆媳关系没有窍门儿,就是要动情,“儿媳在婆婆面前要学会动情,让浓浓的情感抚平理性的沟壑,等沟壑填平了,彼此可以顺畅沟通了,再试着讲理可能就容易接受。”
相关新闻: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河北新闻
- 地区新闻
- 娱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