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 新杂技——来自第九届国际马戏论坛的思考(10)
皮特· 杜宾斯基
“杂技舞蹈化”如何出新?于平认为,首先是对身体运动的体态造型加以美化。观众寄望于杂技表演者的,不仅是“把戏”耍得好,更希望动作流畅无碍,身体造型优美。其次是对各单项杂技技巧基本动作进行编排美化,要考虑主题动作的规律性变化,还要考虑群体表演的空间布局和空间位移。三是对独立杂技作品进行创意美化,不仅要体现形式美,还要结合内涵美的营造实现“意象化”,使杂技艺术的舞台呈现,具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杂技逐渐兴起了一股“杂技剧”的创作热潮,成为当代中国杂技开拓创新的一种标志性创作模式。河北省艺术研究所所长周大明认为,我国的“杂技剧”和国外同行的“杂技秀”在艺术上有许多相通之处。它们在突出杂技本体的同时,给了主题、情景、意境、人物、情节、科技手段等有节制的展示空间。作为一台整体作品,吸纳多种艺术手段来展示杂技本体,同时规避纯粹的戏剧叙事及全面的戏剧化追求,从而进入杂技艺术佳境,满足广大观众的审美期待和跨界艺术享受。
近年来,中国杂技积极探索“杂技剧”创作,积累了上百部大型剧目的创作经验。但与此同时,周大明也指出,我国杂技剧创作虽已形成强劲的发展势头,但在“达到戏剧程度”方面仍显得力不从心,甚至遭遇了尴尬。从杂技艺术自身来看,拙于叙事抒情是“杂技剧”的短板,它期待着观众审美经验的积累,也期盼着市场的包容。如何处理好杂技的以“技”演“剧”的关系,已成为“杂技剧”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
相关新闻: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河北新闻
- 地区新闻
- 娱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