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唐庄头村《崔氏家训》历经200年 新人结婚都要背(2)
崔建强小心整理保存下来的发黄的崔氏家训原件。
“读书有益 修身志远” 莘莘学子比比皆是
崔氏家训中提及“读书有益修身志远”。在行唐,曾经流传很多崔家“读书、重文化”的歌谣,比如:一溜子七里峰(村名)出粉条,庄头崔家穷上学,独羊岗孵鸡芝麻糖,西庄里的鸡鸭糟了殃。还有:谁家里闺女正待嫁,找个媒人到崔家,举人秀才到处是,要饭哩棍子也有文化。
庄头崔氏东院72岁的崔栓妮精通家族历史典故,他介绍,因为崔家注重文化爱读书,历代出了不少文人,庄头村也就跟着出了名。从乾隆年间到现在,庄头村一直被誉为“文化村”,崔氏发展到第五代“清”字辈的时候,崔家几乎个个都是才华出众的文人,道光29年崔氏东院七宝堂之一崔清绊中了武举这事县志都有记载。到了清末同治光绪年间崔氏有文化的文举更是举不胜举。
“崔家看重文化、诗书传家的好家风,最根本的原因是崔家人历代传承并恪守着祖先留下的家训。”崔栓妮说。
崔氏南院49岁的崔合林说,他的父辈弟兄六人,都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生人,开始家里只有一间半房子,弟兄多家境异常艰难,然而在崔氏重读书的影响下,爷爷奶奶宁愿挨饿受穷也让他们读书识字。经过读书,三叔崔进海成了县物资业务骨干,四叔崔进明是铁路工程师,五叔崔忠圻是哈工大教授、国务院津贴获得者,是我国某领域的学科带头人,曾获全国科技二等奖。六叔崔进青是军事学院毕业,后就职于一个部队军事中等院校。
“爱国守法,为官清廉”
崔家频出爱国志士
崔氏先祖用智慧制定了崔氏家训的开篇:“爱国守法,为官清廉”,成为了一代一代子孙的人生标杆。行唐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文联主席刘文武曾说过:“中国近代史上有一个不得不提的爱国人士,就是庄头崔氏家族的崔载之。”
崔载之毕业于国立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毕业后曾在多个院校任教,25岁就著书立说,写出了《文学概论》一书。1937年抗战爆发后,在共产党抗日救国政策的感召下,他决定结束教书生涯,参加抗日战争。后经人介绍加入傅作义部第三十五军,任政治部宣传科长。为了宣传和平建国的主张,崔载之在傅作义的资助下在北平创建了《平明日报》和《奋斗日报》。为了使北平千年文物不受损坏,人民生命财产不受涂炭,经与中共地下组织联系,利用傅作义的关系,多次建议与中共进行和平解放的谈判。建国前夕,他参与起草拟定了和平解放北平的实施方案,并代表傅作义签订了和平解放北平的协议。和谈完成后,崔载之在以叶剑英为首的临时机构——北平联合办事处工作,任副主任秘书,帮助调度国民党部队及军管会接管事宜,为北平和平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血与火的革命年代,还有很多崔氏儿女为了中华民族争生存求解放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比如抗战期间,国土沦丧,崔氏西院崔来成和崔俊杰堂叔侄两人,踊跃参军报效祖国,前后牺牲在抗击日寇的战场上,他们就是崔氏宗亲常说的“西院抗战二烈士”。抗战结束后,还是这个家庭,强忍着在抗战中失去亲人的悲痛,依然送崔俊杰的堂弟崔俊士和侄子崔光运参军。当时崔俊士的母亲张联姐胸带红花被评为“拥军模范”。抗战8年期间崔氏南院的崔福坤、崔荣圻、东院的崔亮国等积极入伍参军,英勇杀敌,浴血疆场。最突出的是东院爱国女学生崔新华,1937年,刚刚走出女子师范学校大门,正赶上日本鬼子侵占河北大地,她怀着满腔怒火,踊跃参加八路军的武装组织,冒着敌人的炮火,宣传抗日,组织支援前线,建立抗日民主基层政权。建国后她参与了组建国家科学院的工作,建院后,任科学院人事部部长。
家训·历史
乾隆年间开创“崔氏家训”开端
庄头崔氏始祖崔成功,雍正末乾隆初生于博陵崔氏豪门望族,书香之家,乾隆年间中举人,参与修撰《大清会典》,功勋卓著,后在真定府管辖的行唐县县衙任县丞。崔成功睿智博学,精通《大清律例》,通晓量刑断案之法律条文,因其熟谙律令,他上任不久便功绩明显,社会安定,口碑载道。
后崔成功定居庄头村,“崔家大院”由他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历代修缮,规模日渐扩大,上世纪90年代整体布局还清晰可见,足见崔氏家族的昔日辉煌。
崔成功重视后代的教育,最初修订了告诫后代子孙“立身处事、持家治业”的家训,开创了庄头“崔氏家训”的开端,后来历代崔氏子孙积极推崇,历代修撰,到了道光年间家训内容更加丰富、完善。崔氏南、西、东院支系无论普通人还是殷实大户,全都尊崇家训教诲,家家都把家训悬挂于中堂。当时庄头崔氏宗亲,家家贴家训、户户重家风,老少妇孺对家训都如数家珍。崔氏家训的传承达到了繁荣鼎盛,一直延续到清朝末期。
相关新闻: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河北新闻
- 地区新闻
- 娱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