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拥军模范张家增:拥军是我毕生所求
从1981年一次被救开始,邯郸县七旬老汉张家增的拥军路走了近40年。当问及他是否还有精力拥军时,张家增说:“拥军是我毕生所求。”
7月29日,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命名暨双拥模范单位和个人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张家增作为受表彰的农民“爱国拥军模范”,在河北分会场(唐山)参会,接受表彰。全省获此殊荣的仅两人。
拥军缘起一次邂逅
1981年9月的一天傍晚,张家增外出时被一辆卡车撞倒,左腿骨折,流血不止,肇事司机却逃逸。危急时刻,三名解放军战士把他送到医院,并为他献血600毫升,又拿出所有81元钱为他垫付了医疗费,待他病情好转后才悄悄离开。出院后,张家增曾多方寻找“救命恩人”,却一直没找到。自此,张家增的生活便和军人、部队再没有分开过。
每年“七一”“八一”等重要节日,他都要到驻地部队走访慰问,开展军地联谊;出资5000余元资助军烈属子女上学;与数十户军烈属困难户结为干亲长期资助……点点滴滴,浸透着张家增的拥军情。
1991年,张家增与市内三区一县人武部达成“联合送兵”的默契,每年接驻邯部队新兵,送退伍老兵;送邯郸籍新兵,接退伍返乡老兵。1998年7月,张家增将自家位于火车站正对面黄金地段的一处老宅改造为“拥军招待所”,现役军人可免费入住。
寒来暑往,张家增接送了多少过往的军人,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但上千封寄往“拥军招待所”的感谢信,无不记录着张家增对军人的一片深情。
报国岂只在战场
一辆自制的大篷宣传车是张家增的“宝贝”,每逢重大纪念日,他都要载着不同主题的展品到全国各地义务宣传:三月是雷锋宣传月,七月是党建和“征兵”宣传月,八月是“中国梦、强军梦”宣传月……
截至目前,张家增已自筹路费两万余元,行程两万多公里,跑遍全国80余支武警和消防部队,为3万余名官兵宣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和国防知识,被战士们亲切地称为“编外指导员”;
他是30余所中小学校的“校外辅导员”,义务为师生讲课2000余场,受教育师生达两万余人;
香港回归,他亲自设计制成迎香港回归宣传“大篷车”,选用墨玉石料雕刻香港回归纪念碑,被河北省博物馆收藏;改革开放30周年,他印发“1978有啥吃啥,2008吃啥有啥”字样的手帕3000余条,实实在在地道出改革开放的成果……
长路漫漫心不渝
漫漫拥军路,拳拳赤子心。拥军优属已经成为张家增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他为此付出了全部情感。
从1998年开始,他着手创建红色展馆。如今,倾其所有建立的河沙镇马堡村爱国教育展馆等7个红色展馆成为他精心打造的“爱国主义宣传基地”,每天游客不断。
倾其所有办展馆,在外人看来不可思议,张家增却说:“一人拥军不算红,万民拥军才是春。我做这些不图名,不图利,只想让更多人铭记历史,勿忘国耻,唤起社会上更多人关心、支持、参与国防建设。”
他为拥军不吝其财,对自己和家人却几近刻薄。他的老伴患有脑溢血后遗症行动不便,三个儿子均下岗,他自己也有脑血栓,家中经济捉襟见肘。县民政部门给他的救济,他一分不留,全部用于拥军。2012年底,县人武部领导慰问他时,见他家中只有几件破旧的桌椅板凳,唯一的“大件儿”是一台17年前买的12英寸黑白电视机。
“既出钱又出力,到底图啥?”有人对此不解,有人叫他“傻子”,更有人说他是沽名钓誉。面对冷嘲热讽,张家增痴心不悔:“我没有多少积蓄,但我有满腔热情,我愿永远做一个‘正能量’的搬运工。”(通讯员韩艳萍 代国祥 乔九照)
相关新闻: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河北新闻
- 地区新闻
- 娱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