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怎样顺利找“婆家”
新闻分析
河北日报记者 陈 诚
16000多项专利技术成果登榜“招亲”。10月13日举办的京津冀专利技术对接会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首都知名高校可谓诚意满满。
技术成果数以万计,但“一见钟情”的并不多。会中,我省仅有9家企业敲定心仪成果,当场签约。对接会上,很多专家表示,不解决研发和市场间的“两张皮”现象,创新成果就难以成为创业种子。
瞄准需求,让创新成果“有的放矢”
一种充磁式磁性材料3D冷打印装置、一种利用液态金属直接进行3D打印制造的方法和装置……10月13日的京津冀专利技术对接会上,北京科技大学的四个专利技术成功与河北大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约对接。
然而,并非所有的高校专利都能顺利找到“婆家”。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昭顺说,他所在的实验室有几十项专利技术,但最终能够实现转化的凤毛麟角。王昭顺认为,大部分高校存在重论文、轻专利,重专利申报、轻转化的现象。
河北御芝林药业集团研发总监张赞对此也深有同感,“我多次到有关高校寻求专利对接,但很少遇到真正符合企业和市场需求的专利成果。”他说,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生命,企业不会轻易拿“生命”去下赌注。
“发明专利最终目的是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北京交通大学电气学院副教授孙湖建议,应尝试在职称评审方面增加专利产业化内容,鼓励研发人员瞄准企业和市场进行研发。
“在提高专利质量的同时,还要加强专利转化平台建设,畅通专利转化的渠道。”在首都高校科技信息网秘书长李林看来,尽管本次对接会上专利数量很多,但仍不“解渴”。
可喜的是,对接会上,石家庄高新区管委会与首都高校科技信息网、京津冀技术转移协同创新联盟协商,三方今后每年将共同举行对接活动。
李林认为,尽管很多高校、政府部门已经开始搭建相关机构或平台来促进专利成果转化,但更为紧迫的是要培育更多成熟的专利成果转化中介服务机构,发挥中介服务机构的优势,用市场的力量推动创新成果走向创业主场。
体制“松绑”,让科研人员“名利双收”
“北京大学是最早开始探索利益分配机制改革的高等院校之一,学校最高给予科技研发人员70%的收益奖励。”北京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副主任刘笑一说,这是为了让真正有能力的科研人员“名利双收”,引导更多人潜心研发。
半个多月前,我省新修订的《河北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出台,大幅提高科研人员的奖励比例。对科研人员奖励和报酬的最低标准,由过去不低于转化收益的20%提高到50%。“条例抓到了点子上。”刘笑一说,“河北以立法的形式为高校科研人员‘松绑’,必将大幅提高高校科研人员研发的积极性。”
作为国内一流的高等学府,北京大学在激励研发人员创新创业方面走得更远。“创业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北京大学近年来通过公司运作,先后成立了2支创投基金为校内外科研人员创业提供支持。”刘笑一告诉记者,短短一年半内,北京大学就投入了1.3亿元,成功支持了11个科研成果转化项目。
相关新闻: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河北新闻
- 地区新闻
- 娱乐新闻
- 1寻找不平凡的母爱——2016“燕赵榜样母亲评选”
- 2 【中国—拉美企业家高峰会】河北企业,如何走
- 3 【中拉峰会】河北企业如何走进拉美:抓住机遇
- 4 周窝音乐小镇倾力打造北方旅游名镇
- 5 衡水市规模最大光伏发电+高效农业项目落户阜城
- 6 衡水工业新区搭建承接京津产业转移优质平台
- 7 张家口深入开展“打非治违”专项行动
- 8 【聚焦“双创”】让大数据成为河北转型发展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