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河北网首页 河北新闻 社会民生 正文

石家庄基因大咖韩春雨 新发明震惊世界(图)

时间:2016-05-12 17:48河北网(www.he-bei.cn)
河北网(www.he-bei.cn)权威媒体 河北门户

韩春雨

燕赵都市报记者白云 文/图

韩春雨火了。

让河北科技大学这位默默无闻的副教授,一下子成为“网红”的是一篇5月2日发表在《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上的论文。

顶级的刊物,顶级的研究,国内外大师的肯定,韩春雨就是这样火起来的。

记者采访了这位有理想、有斗志,被称为“特立独行的驴子”的庄里人。

火爆全国的实验室在校内并不出名

流传在网上的文章大多这样描述:名不见经传的大学,毫无名气的副教授,和一篇发表在世界顶级期刊的学术论文,以及一种新的技术。

韩春雨团队发明了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适合在人类细胞中基因组编辑,不同于已有最时兴的技术(CRISPR-Cas9)。用韩春雨的话来说,过去菜市场只卖白菜,价格高昂,他的团队发明的基因编辑技术提供了第二种选择。

与本报一街之隔的河北科技大学,依然像往日一样平静,下课赶往食堂的学生们,甚至对学校这座已经轰动全国的实验室并不甚了解。位于实验楼四层的实验室里一片轰鸣声,论文的第一作者高峰正在配比试剂。装着各种化学药品的瓶子堆满了架子,叫不上名字的机器正在转动,没有什么长相奇怪的设备,完全不是科幻大片儿里的场景,只是说话需要大点儿声。

韩春雨团队 带来的新技术革命

韩春雨还穿着几天前媒体采访他时的那件冲锋衣、运动裤。他一个多月前刚用上智能手机,刚开通微信,“看手机太耽误时间了”,他说。

相对于一大串专业术语,准确又通俗地描述韩春雨的新技术并不容易,“简单说,这个技术以后的应用会比较广泛。从医疗来说,比如说艾滋病或者乙肝,病毒侵入基因,我们这个技术应用像一把基因的手术刀,切入病毒,就好比土豆上有霉斑,挖掉霉斑,这个技术同时能修复基因,让它继续工作。”韩春雨尽量通俗地解释。

相比发表论文的成名,韩春雨更高兴的是实验结果出炉的那一刻。2014年5月中旬的一天,实验的主数据证实了韩春雨之前所有的猜测,从实验室回家的路上,“我特高兴,穿过学校回家的路上,看着天上的月亮,觉得真圆真亮啊。”

也因此,韩春雨团队很快申请了专利,将这项重大的实验结论牢牢地锁定在中国人的手中,“不然,实验结果一出来,国外的实验水平和技术,很快会拿走这个果子。”

别理解为是我幸运

1974年出生的韩春雨,土生土长的石家庄人。本科就读于河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就读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就读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3年获得博士学位后,为了继续研究在协和期间的课题,他一直在协和的实验室继续工作。

也有着出国深造想法的韩春雨,2006年因家庭原因回到石家庄,2007年进入河北科技大学生物与工程学院任教。

对于韩春雨的一鸣惊人,很多网友用了“幸运”来形容,韩春雨表示不认同,“我在做这个课题前阅读了大量文献,进行过仔细的思考,并且是非常有策略地进行的,因为我知道世界上肯定有顶尖的实验室在关注这个科学问题,跟他们比,我们的设备、人力和财力都弱很多,所以我要做得比他们更原创、更聪明,所谓’临事而惧,好谋而成’,我们发现的,不是一个基因编辑工具,而是一些。”

“并且我们手里还有几项不是基因编辑的科学发现,目前实验也基本完成,从经济价值来说,没有此次论文内容那么高,但很有科学价值,至少我自己是这么认为的。”韩春雨介绍。

几天前,得知消息的同行前来拜访,在和业内的几位顶尖科研人员交流的过程中,韩春雨得知,同行的实验室每天工作16个小时是常态,“能说科学家得出一项实验结论是幸运吗?我们这个行业,有一大批人在很努力,这种努力让你不敢松懈,也不敢偷懒。科技是‘与日俱进’的。”

理想是可以触摸的东西

交流中,韩春雨反复提到一个词——理想。

“我常跟我的学生说,和国内名校的学生比,他们最厉害的在于他们更能吃苦。如果不能吃苦就要受苦。”2007年,到河北科技大学工作时,实验室的设备比现在还要差,韩春雨带着科研项目资金回来,更新了其中一部分,“我是来创业的,创业不会失业,就业一定会失业。”

创业的韩春雨第一年分到一套130多平方米的新房,因为距离学校远,他申请调换了一套58平方米的老房子,“实际面积要大一点儿,够住就行了。”

有人说科研工作多枯燥,每天待在十几平方米的实验室里,多无聊。韩春雨笑道,“怎么会,科学是多有趣的东西,你的思维,你的想法,在实验上能体现出来,还有比这更有意思的事儿吗?”

韩春雨很享受学校的工作,人跟着实验走的日程,“越来越理解,人永远都要有追求的理想,阶段性的理想实现了,还要有下一个。随着不断地完成和达到,不断地更新理想。”

“特立独行的驴子”怎么来的

韩春雨有一个称号“特立独行的驴子”。“很多人成名后脾气大了,我现在倒是比以前脾气好多了。”韩春雨眯着眼睛笑,“我父亲是传统的知识分子,一辈子不会说奉承话,不会请客送礼,我从小受到的也是这样的教育。”

韩春雨做这项有轰动效应实验的过程中,一度欠了原料供应商30多万元的巨款,问及为什么不申请项目基金,韩春雨说,“这个项目没申请钱,是出于保密的目的,其他的项目不申请,是我不能确保我能拿出什么样的实验结果。”

韩春雨第一次申请的国家自然基金,随着课题研究进度慢,科学的进步快,逐渐失去了科研价值,最终以无结果结题。从那儿以后,韩春雨就没有再申请过,“拿不出结果,我不好意思再申请一笔研究经费”。

这次发表的论文的第一作者高峰,是韩春雨带的研究生,从读研期间就一直跟随韩春雨做实验,毕业后继续这一工作,睡在实验室,没有工资,韩春雨每个月拿出工资的三分之一补贴给高峰当伙食费,师徒俩在实验室默默地捣鼓了两年。

高峰喜欢实验室的生活,吃了7年的食堂还在继续,他说这样的日子一点儿也不烦,也不枯燥,“又不是车间的生产线,每天的工作都是重复的,我们的实验每次都是不一样,尤其是证明一个新的猜测的时候,那种感受,没法形容。”

被问及实验室做出顶级结论的感受,高峰说,相比国内的顶级生物专家,韩老师的团队胜在思维方式,“比如说一个苹果砸到我们头上,我们会摸着头说,哎呀,好倒霉。牛顿却会思考这是不是万有引力。同理,我们的实验是一种思维模式的胜出,实验可能谁都会做。”

科学家就在我们身边

韩春雨和高峰有相似的地方,都有一个科学家的理想。更相同的地方,他们都实现了。韩春雨说,“我小时候就跟老师说我要当科学家,算是理想远大?”事实上,韩春雨的父亲是河北师范大学教授,研究明清小说;韩春雨的哥哥韩田鹿,任职河北大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韩春雨的科学家梦,在这样一个文学气息浓厚的家庭,开出一朵不同于文学艺术的花。

高峰从第一次摸到实验用的烧杯,就对生物有了兴趣,“特别小的时候说长大了想当科学家,老师摸摸头说有理想。读大学再说,别人都笑话我。现在,我终于可以说,我是科学家了。”

韩春雨嘱咐记者,一定要告诉读者,科学并不遥远,不只是研究出轰动结果的实验室就在石家庄市裕华路上不起眼的大学里,这些科技的应用就在身边,“我们总说人工智能,好像很酷、很远,难道现在的智能手机不是吗?你看我穿的冲锋衣,防水、防风就是纳米技术,所以,我们研究出来的技术,也会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时间不好说。”

晚上8时许,记者采访结束离开实验室,韩春雨还没吃饭,还要接待另一拨儿等待许久的来访者。高峰已经从食堂回来,又钉在实验室的板凳上开始忙活。安静的实验楼,只有记者的脚步声,和迎面而来的清新夜色。

相关新闻:

【绿色发展看河北】保定大力实施“绿满太行”攻坚行动

(砥砺奋进的五年)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为抓

石家庄地铁建设摄影作品亮相平遥国际摄影大展

3天后!雄安新区将惊艳世界

今起铁路调图 “复兴号”问鼎全球最快 涉及到河北这几个站点

责任编辑:美景
0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C) 2012-2012 河北网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冀ICP备09014245号

未经河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