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一返十”微信红包能信吗?律师建议:要多加小心
近日,唐山市民严先生收到朋友发来的这样一条微信消息:“给我发1元红包,我给你发5元,我就是想看一下我有几个好友可以信任,不相信的别来!!”随后,严先生毫不犹豫地给对方发过去了50元红包,却迟迟没有等到对方把红包发回来。
如果是您,收到这样的微信消息,会做出什么样的回复?近日,记者对各种各样的微信红包做了一番调查,并邀请大家共同探讨一下这些花样百出的微信红包。
关系红包 明明白白开口要红包
“天冷了,要个红包集资买棉袄穿。网友1元,同事3元,弟弟妹妹5元……酒友6.66元,看你想当我什么,不当不行。见证我们感情的时候到了,不要当看不见,看看谁是真心的。”“明天就腊八了,有人说如果能收到0.88元、1.88元、8.88元、18.88元、88.88元、188.88元的红包,2016年会好运连连,不知道我有没有这个福气,谁会给我惊喜,我也试试期待中。”“跟你商量个事,认识这么久了,我想严肃地问你一个问题,马上圣诞节了,给我发3.5元买个苹果吃,可否?收到的记着群发啊,看能收到多少,红包大小不重要,看的是人气。”……对这样的关系红包,大家是不是很熟悉,明明白白开口要红包,虽然是以开玩笑的口吻,但难免让人有些不悦。记者也曾多次收到类似的微信消息,有些消息甚至是陌生人发来的,更让人无语的是,消息里还让接收者继续转发。
微商群里 发红包一元换十元?
有人说,微商群就像一个缺乏监管的“黑市”,有做生意的,自然就有招摇撞骗的,红极一时的微信红包成为了他们骗财手段之一。“一元换十元”这种现实中连儿童都不会上当的低级骗术,在微商这一特殊群体中却极为奏效。
“今天谁给我发红包,不论是谁,我都会十倍返给你!要求只有一个——不删我好友。最多30元、最少1元,别问为什么,任性!”配合这段“任性”的宣言,此人还要发一个红包证明自己的“土豪”身份,以及“发一返十”的截图当作证据。不到5分钟,就有人跳出来:“大家不要相信啊!我发了红包他(她)就不理我了!”然而,过不了多久,这个骗子换个头像改个名字又出现了,连说辞都没有改过,但仍有人上当。记者注意到,同样的桥段这个群一天至少上演三四次。微商加入微商群只有两个目的,一是加粉二是求财。在他们眼中,肯发红包的人就是“土豪”,哪怕一次只能领到几分。“发广告前发红包”成为骗子拉近距离的惯用手段。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在网上,每个人的真实身份都被隐藏,没有实名认证,骗子更肆无忌惮。在微商圈子中,骗子利用的不是“信任”,而是“贪婪”。这里每个人都是商人,目的是追求利益,不会特别关注别人都说了什么。这些受骗者绝大多数都知道她是骗子,却误以为骗子会先让他们尝尝“甜头”。
律师建议 对微信红包要多加小心
面对这种莫名其妙讨要红包的消息,该怎么应对?一位网友称:“这种消息就置之不理,细想的话,这个游戏很无聊。凭什么对方说用一个红包来证明朋友间的关系,就要按照这个游戏规则进行下去。如果真想给我发红包,就直接发好了。”同时,也有网友称:“那就发一元红包试试,如果对方返还了,自己还能赚几元,如果对方不返还,就用一元红包试探出一个人的诚意,花的也值了。”当然,也有网友对这种消息处理地非常直接,“不认识的人发来的,就把他拉黑,如果是朋友发来的,就当是个游戏。”
然而,对待名目各异的红包,这样简单处理真的合适吗?对此,记者咨询了正一律师事务所的赵新来律师。赵律师告诉记者:“如果对方发消息,允诺收到一元红包就返还对方5元红包,收到钱后却不返还的话,这种行为是某种意义上的欺诈。如果不考虑金钱数量的问题的话,做出承诺却不履行,从情感上来说对对方也是一种伤害,影响朋友间的信任。另外,也有可能存在这种情况,第三方机构冒用好友的名义来发这样的消息骗钱,群发的话,诈骗金额有可能很高。按照法律规定,诈骗金额超过5000元就满足公安机关的追诉条件。” 燕赵都市报冀东版记者李雪杰
相关新闻: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河北新闻
- 地区新闻
- 娱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