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经贸大学教授郭建:心中有规则 脚下有文明
河北日报记者 原付川
注重引导和教育
记者:沧州安装“行人闯红灯自动识别抓拍系统”,以教育引导为主治理行人闯红灯,您怎么看?
郭建:处罚不是目的,关键还得加强引导和教育,这种做法很好。多年来,全国多地都曾严厉整治过行人闯红灯,然而从长期的实施效果来看并不理想,行人闯红灯现象并未得到明显改观。因对行人的违法行为没有约束机制,有些人对处罚不支持、不配合,处罚难度大、执法成本高,处置不妥甚至会引发暴力抗法事件。
不可否认,类似“活动月”的整治行动是一种集中解决问题、引起社会重视的有效方式。但它毕竟是一种非常规手段,不能普遍化,更不能取代日常工作。引导和教育工作需要常态化,像沧州市这种做法就很好,用证据说话进行引导教育,相对于处罚来讲,可操作性更强,也更具效果。
重塑斑马线上规则意识
记者:您认为如何才能做到斑马线上讲文明?
郭建:我省相关部门可借鉴先进城市的做法,不断提高设计和管理能力。比如,增设手动控制的信号灯;在较宽道路中间设绿化带、等待区,让行人“二次过街”等。
行人闯红灯、机动车不礼让行人现象折射出来的,无非是侥幸心理和“只要我按下喇叭就能加速通过”的心态。规章制度的不健全、法不责众的传统思想等,为这种心理和心态提供了保护伞。所以,相关部门还可以出台规定和办法,坚持德法并举、刚柔相济,从改变约束激励机制入手,提高斑马线上不文明行为的违法成本,让尊重斑马线文明者畅通无阻,让不尊重斑马线文明者寸步难行。
心中有规则,脚下有文明。推进斑马线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还需要付出长久的努力,需要全社会长期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媒体、学校等各个方面都要发挥引导作用。我们要给广大的道路交通参与者补上斑马线文明这一课,重塑斑马线上规则意识,培养公众对斑马线文明的尊重,让斑马线文明意识融入每个人的血液。只有从内心深处认同斑马线文明的“正向价值”,才能实现从“不敢抢道”向“不想抢道”的升华。
相关新闻: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河北新闻
- 地区新闻
- 娱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