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赞皇县:“原汁原味”的村间老土布
掏缯 燕赵都市报记者赵杰摄
搡杼 燕赵都市报记者赵杰摄
刷线 燕赵都市报记者赵杰摄
年轻人体验纺布
河北新闻网讯(燕赵都市报记者张宁)以前,农忙过后,村民家里总能听到“哐当哐当”的织布声,一根根白色的线,魔术般变成了一寸寸条纹醒目的老土布。
随着时代的变迁,“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的场景已经很难见到,但在赞皇县城西边的一处村落,不少村民还传承着民间的手艺,她们双手不停地引线、穿梭,一寸寸土布从织布机里慢慢钻出。
传承的小纺车
“吱扭、吱扭”,在赞皇县西白草坪村的一处院落里,68岁的李凤晨正和几个老姐妹在一起,用老式纺车纺着线。她右手摇着轮,弯着身子渐渐直起来,拿着棉花的左手控制着轮毂,让软软的棉花渐渐变成一根棉线。
在院里,这台老式的织布机在她的操作下,“吱呀吱呀”的声音,变得轻柔而有节奏。“我这叫纺线,村里还有人家是定经,有的是掏缯,都是老手艺传下来的。”李凤晨说,自己16岁在家里就学会了织布,之后几十年的光阴,都无声地流淌在织机上了。
根据老人提供的信息,在村内另一处老宅内,王桂玲和老伴正在牵布。6米长、2米宽的布床上,他们牵着双层的纱线,72只沙筒插在两根横竹上,如同卫士一般整齐罗列在旁边,随着王桂玲来回走动,沙筒一起转动,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
“把这些棉线全部牵到布床上的话,得半天的时间。”王桂玲一边走着一边说,这道工序很复杂,通过串线、过绞等,近千根细线准确定位在升子上,确保了布料的质量和花色。
王桂玲和李凤晨一样,在十多岁的时候就开始学习织布,那时在农闲时间,这样“手推脚踏”动作就要持续一天。“你看李凤晨那台织布机,都不知道换过几次轮轴了。”王桂玲说,作为村里的织布人,她希望这种手工织布的手艺能传承下去。
相关新闻: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河北新闻
- 地区新闻
- 娱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