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河北网首页 河北新闻 社会民生 正文

石家庄赞皇县:“原汁原味”的村间老土布

时间:2016-03-14 19:55河北网(www.he-bei.cn)
河北网(www.he-bei.cn)权威媒体 河北门户

掏缯 燕赵都市报记者赵杰摄

搡杼 燕赵都市报记者赵杰摄

刷线 燕赵都市报记者赵杰摄

年轻人体验纺布

河北新闻网讯(燕赵都市报记者张宁)以前,农忙过后,村民家里总能听到“哐当哐当”的织布声,一根根白色的线,魔术般变成了一寸寸条纹醒目的老土布。

随着时代的变迁,“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的场景已经很难见到,但在赞皇县城西边的一处村落,不少村民还传承着民间的手艺,她们双手不停地引线、穿梭,一寸寸土布从织布机里慢慢钻出。

传承的小纺车

“吱扭、吱扭”,在赞皇县西白草坪村的一处院落里,68岁的李凤晨正和几个老姐妹在一起,用老式纺车纺着线。她右手摇着轮,弯着身子渐渐直起来,拿着棉花的左手控制着轮毂,让软软的棉花渐渐变成一根棉线。

在院里,这台老式的织布机在她的操作下,“吱呀吱呀”的声音,变得轻柔而有节奏。“我这叫纺线,村里还有人家是定经,有的是掏缯,都是老手艺传下来的。”李凤晨说,自己16岁在家里就学会了织布,之后几十年的光阴,都无声地流淌在织机上了。

根据老人提供的信息,在村内另一处老宅内,王桂玲和老伴正在牵布。6米长、2米宽的布床上,他们牵着双层的纱线,72只沙筒插在两根横竹上,如同卫士一般整齐罗列在旁边,随着王桂玲来回走动,沙筒一起转动,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

“把这些棉线全部牵到布床上的话,得半天的时间。”王桂玲一边走着一边说,这道工序很复杂,通过串线、过绞等,近千根细线准确定位在升子上,确保了布料的质量和花色。

王桂玲和李凤晨一样,在十多岁的时候就开始学习织布,那时在农闲时间,这样“手推脚踏”动作就要持续一天。“你看李凤晨那台织布机,都不知道换过几次轮轴了。”王桂玲说,作为村里的织布人,她希望这种手工织布的手艺能传承下去。

相关新闻:

【绿色发展看河北】保定大力实施“绿满太行”攻坚行动

(砥砺奋进的五年)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为抓

石家庄地铁建设摄影作品亮相平遥国际摄影大展

3天后!雄安新区将惊艳世界

今起铁路调图 “复兴号”问鼎全球最快 涉及到河北这几个站点

共4页: 上一页1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美景
0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C) 2012-2012 河北网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冀ICP备09014245号

未经河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