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肃:一辈子为党而歌(2)
2006年2月19日,阎肃在空军院士晚会上朗诵诗歌。图片来源:新华社
根本没想过今后会搞创作
阎肃说,在青年艺术工作队期间,自己跑遍了山城重庆的大街小巷。后来,组织在青年艺术工作队的基础上成立了青年文工团。在团里,阎肃拉过大幕、干过舞台照明,唱过合唱还跳过集体舞。但是阎肃如今还觉得,就算是拉大幕也要把它拉好。
在那个阶段,阎肃为了完成“到处去做宣传工作”的任务,见到了各种各样的人。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见过城里人、农村人;国民党的兵,甚至特务;共产党的高级干部、普通干部,还有乡下集市上的普通老百姓”。正是因为有了这段经历,才为阎肃日后的一系列创作打下了基础。
1953年,整个西南青年文工团都到部队当了兵。阎肃的军旅生涯也从此开始。
直到1960年前后,因为作品经常受到表扬,阎肃在创作方面的才能被部队的领导注意到了。突然有一天,领导把他叫住说:“我们考虑再三,你去搞创作吧!”
可没想到阎肃直接表示,不干!因为他觉得,自己业余写着玩还挺好,写好了有表扬,写不成了也没人打屁股,多自由。
但最终,阎肃还是服从了命令。部队领导为了让阎肃深入生活,就把他派到了部队基层去。就这样,阎肃真正成为了军营一兵。
在广州沙皮的空军部队里,阎肃与战士们一起打背包、种蔬菜、学技术。很快,他就“忘掉自己是从文工团来的身份了”。
住进渣滓洞成就经典《江姐》
1962年,小说《红岩》出版。那时,阎肃正身在空政文工团创作室。因为自小就有在重庆生活的经历,阎肃很快就被小说和其中的人物深深吸引。
阎肃觉得,自己一定要把江姐这样的民族英雄搬到舞台上。那是阎肃和妻子李文辉在结婚后休的第一个探亲假。整整18天,阎肃足不出户,就在一间不足9平米的小屋里奋笔疾书。
后来,为了让了歌剧《江姐》更加真实,阎肃毅然住进渣滓洞,进行了长达七天七夜的体验。在那期间,阎肃一直带着沉重的脚镣生活,吃的是牢饭,睡的是草垫。阎肃曾经告诉儿子阎宇:“老虎凳绑瓷实了以后,往上提一块板就疼得要命。”
经过两年多的反复修改,歌剧《江姐》于1964年9月正式公演,目前已经5次复排,全国演出1000多场。
首演之后,全中国都刮起了《江姐》旋风,人们嘴里唱的,心里想的,甚至穿衣打扮都在学习舞台上的英雄江姐。
相关新闻: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河北新闻
- 地区新闻
- 娱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