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河北网首页 河北新闻 社会民生 正文

善行河北·美德十问2015⑩补上“理性消费”这一课

时间:2015-12-26 17:05河北网(www.he-bei.cn)
河北网(www.he-bei.cn)权威媒体 河北门户

善行河北·美德十问2015⑩面对孩子的过度消费需求,家长该怎么做?

补上“理性消费”这一课

□本报记者 陈 诚

“我平时买一双鞋也就三四百元,你一个初一的孩子就穿这么贵的鞋?”近日,记者在石家庄市裕华区一家品牌运动鞋店里看到,带女儿来买鞋的杨女士正对着女儿选中的一双598元的运动鞋纠结。

对于杨女士的态度,一旁的女儿却不以为然:“我们班有个同学上周买双鞋更贵,700多元呢,班上同学现在都穿名牌鞋了。”店员也在一旁帮腔:“是啊,我们家的鞋还是学生来买得多,孩子们不光买我家的鞋,书包也挺抢手的。”最终,杨女士还是没拗过孩子。

有过像杨女士一样经历的家长并不在少数,结局也往往很相似。从衣服、鞋子到电子产品,价格从几百元到上千元——面对各大商场琳琅满目的商品,不少家长一边抱怨孩子的消费水平越来越高,一边却又忍不住将其“收入囊中”。

近日,在省会海龙电子城内,记者看到一些家长正陪着孩子选购笔记本电脑。在一家柜台前,15岁的马晓明左挑右选,选中了一款价格为4000多元的笔记本电脑。记者采访中了解到,虽然孩子还只是个初中生,但他的很多同学都有自己的电脑,所以孩子早就嚷嚷着也要买。这不,快放寒假了,马先生就带儿子来了,准备买一台笔记本电脑作为儿子的春节礼物。

“根据这两年的销售经验来看,每年‘开学季’是数码产品的销售旺季。”海龙电子城一家品牌电脑专卖店的销售人员告诉记者,每年7月至10月,学生的消费高达整个营业收入的70%。

一项对城市儿童的消费调查显示,近八成的工薪家庭中,孩子的月平均消费超过了一个成人的消费。更有甚者,一些儿童的消费已远远超过其所需。

“孩子不是天生就会消费,过度消费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家长对孩子太过娇惯和纵容。”省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立源认为,孩子高消费现象反映出的是成人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现在的生活条件确实好了,物质极大丰富,孩子消费水平自然要比上一代人有所提高;另一方面,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被当做宝一样伺候着,许多家长不是“穷养”而是“富养”孩子。长此以往,当孩子养成高消费的习惯时,家长又会感觉不适应。

在省直某单位上班的薛军民认同王立源的观点,但又认为,做父母的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是希望能从物质上给孩子补偿。“平时工作太忙,顾不上陪伴孩子,跟孩子沟通交流的时间太少,只能通过买东西的方式表达对孩子的爱。”

但如果孩子过度注重物质享受,不仅加重家长的负担,也会消磨掉他们艰苦奋斗的意志。省会公益组织心灵花园的心理咨询师石聪欣表示,青少年正值价值观、消费观养成时期,其消费主要是生存型消费和发展型消费,而非享受型消费。但是许多中学生恰恰表现出享受消费的诸多问题。“由于其年龄特点,中学生消费时容易受到感情动机的支配。”石聪欣指出,中学生的好奇心理让他们追求新奇,赶时髦,总是充当先锋消费者,攀比心理又使得他们盲目追求高消费,形成崇尚物质、任性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性格,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那么,究竟该如何遏制青少年的过度消费呢?王立源建议,学校、家长共同努力,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尽早为孩子补上“理性消费”这一课。

他说,家长应以身作则,理性消费,提倡节俭,为孩子做出好榜样,向孩子传递正确的消费观,不断纠正孩子错误的消费要求和行为。学校也要肩负起责任,营造良好的学校风气,倡导勤俭持家、适度消费的理念,通过鼓励孩子多穿校服、在食堂就餐、讲述传统经典故事等多种方式,培养青少年节俭、朴实的好品质。比如石家庄市第四十中学等一些学校严格禁止孩子穿名牌的规定,就很有效果。

石聪欣认为,青少年尚不具备明确的自主判断和理性分析能力,所以,家长和学校应进行正确的引导。这其中,方式方法很重要。教育引导应似和风细雨,以求润物无声的效果;适当的批评是必须的,但切忌简单粗暴。总之,培养孩子艰苦奋斗的好习惯,也需要耐心和坚持。

相关新闻:

【绿色发展看河北】保定大力实施“绿满太行”攻坚行动

(砥砺奋进的五年)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为抓

石家庄地铁建设摄影作品亮相平遥国际摄影大展

3天后!雄安新区将惊艳世界

今起铁路调图 “复兴号”问鼎全球最快 涉及到河北这几个站点

责任编辑:美景
0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C) 2012-2012 河北网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冀ICP备09014245号

未经河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