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皮:打造人才技术“婚介所”(2)
打造人才、技术“婚介所”,代企业“征婚”
“南有永康,北有南皮”——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全国五金制造行业,曾有这样一说。南皮五金制造产业的雄厚基础,由此可见一斑。然而,让南皮人极为尴尬的是,当年的“北方电子五金之乡”,近年来却被远远甩在了后面。
调查显示,南皮县拥有五金机电企业近4000家,从业人员达7万多人,“小规模、大群体”特征明显,产品科技含量低、同质同类化严重,成为转型升级的一大障碍。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虽然一些企业也想创新,但技术、人才严重匮乏。与此同时,科技成果转化难,是不少高校、科研院所颇为头疼的问题,他们也在积极寻找成果、技术转化的“出口”。
能否成立一个类似“婚介所”的机构,在了解企业的需求、意愿后,帮他们牵线搭桥,向院所“寻方”呢?
基于这样的考虑,南皮县成立了产学研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该中心是经县政府批准,在县民政部门注册,由县工信局主办、沧州惠邦机电产品制造有限责任公司承办的一家民办非企业服务机构。
“舞台”搭起来了,但要真正“唱戏”,还有许多工作要做。首先就是要充分了解供需双方的意愿。中心搭建了省内首个县级产学研合作网站,为当地1300多家企业建立了包括产品生产、所需技术等内容在内的数据库;根据南皮企业现状和需求,编制了《产学研合作意向书》、《产学研合作框架协议》、《南皮县五金机电产业集群宣传册》等。同时,根据企业现状和需求,初选出一批院所作为重点对接单位,一家一家走,在此基础上印制《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汇编》,分类在网上公布。
“我们把企业的引才、合作意愿统一摸上来,代他们‘征婚’,省去了企业的很多麻烦。但要当好这个‘红娘’,不容易哩。”张春景清楚地记得,去年到武汉科技大学寻求合作时,正碰上阴雨天,偏偏又赶上对方开会,他们每个人背着二三公斤重的县内企业材料,等了三个多小时才与对方接洽上。因为武汉科技大学的前身是1898年张之洞创办的湖北工艺学堂,他们自称“张之洞老家人”,以使对方尽快了解南皮。“张之洞老家人”的执着,打动了对方,双方最终签订了合作意向书。
相关新闻: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河北新闻
- 地区新闻
- 娱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