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年度热词·新常态(下):新常态的“新考卷”(4)
快评
有韧性不“任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出现了一个被经济学家认为非常有趣的词汇:韧性。
这本是物理学上的一个概念,用来表示材料受力变形时吸收外部冲击力的能力,而拿来和中国经济挂钩,并且为外界所关注,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APEC会议上的演讲,他说:“中国经济的强韧性是防范风险的最有力支撑。”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要用好“韧性”——这是近年来在中央会议上的首次出现。
专家认为,应该把中国和东亚经济体视为有“韧性”的经济,“韧性”这一概念可帮助理解中国多年发展的经验:中国经济能够在一次次冲击中复苏,除却经济周期的因素之外,极大的可能是其类似韧性这样的特质。
韧性,与新常态政策取向存在一致性。韧性好的表现,是不易碎,不易断裂。在经济领域,塑造韧性,就是要在遭遇不理想状态下,依然能做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这需要依靠促改革调结构,坚持不懈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
用好韧性,意味着不能任性。
网络上常说“有钱,就任性”,权威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公共部门净资产(总资产减去总负债)为106.9万亿元,这样的家底,足够称得上有钱了,但新常态下,中国的选择,绝不会“有钱,就任性”。
实际上,经济领域内,具备同样意味的行为和举措,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比如政府采购部门采购名单上出现奢侈品,或者财政资金大笔被用于一些不必要的领域,乃至于政府部门出台了不适合的刺激政策等。
一个经济体要变得有韧性,需要政府和市场形成良性的互动。新常态政策核心之一是适应而非刺激,所以方向是增强和用好韧性,而不要任性。
文/河北日报、,经济平均增速为9.8%,这样的高增长速度甚至被称为“超常增长”。
转入新常态,中央对于增长也重新界定:速度上转向“中高速”,方式上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动力上转向“新的增长点”。
中央“稳增长”的思路是用好各种政策,“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而地方的可选项只有“切实把经济工作的着力点放到转方式调结构上来”——如果地方上的领导干部,还没有理清调结构和稳增长的关系,甚至认为二者是完全对立的,那应该努力地补补课了。
“调结构本身是两个方面:一是化解过剩产能,二是支持新的增长点、新的产业发展,最后达到稳增长的效果。”专家指出,调结构本身就会达到稳增长的效果,二者绝不是完全对立的关系。不改变传统产业结构,就没有出路;不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眼前日子就过不下去。
中央指出,“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关键是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平衡。由此,地方的方向变得更加明确——经济发展的结构,要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
新常态下,答好“稳增长”这道考题,专家给出了答题脉络,一个与过去30年大不相同的经济增长结构开始浮出水面——逐步转向以消费、服务业为主,更多地依靠内需,更多地从要素效率提升获取动力。
相关新闻: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河北新闻
- 地区新闻
- 娱乐新闻
- 1绿人集团小核酸美白祛斑新品震撼行业!
- 2CIMAE 2018扬帆起航,招商工作全面启动
- 3楼市最前线:年终发力 精装公寓哪家强?
- 4逃离“蜗居”生活 庄里改善住宅项目推荐
- 5年末返乡置业 这些盘更适合演绎“双城记”的你
- 6大牌驾到!石家庄目前都有哪些品牌房企大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