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亭:地域文化特色植入核心价值观建设
河北新闻网讯(河北日报记者汤润清 通讯员刘凤敏、檀咏)初冬时节,天气寒冷。乐亭县城里的乐安广场依旧热闹非凡,大爷大妈们欢快地舞着秧歌。在广场一侧,镶有该县历届道德模范事迹的橱窗也成为人们身边的一道亮丽风景。“跳累了歇歇脚,顺便学习学习,挺好!”魏大妈说,“看着咱们乐亭有这么多好人好事,很自豪!”
近年来,乐亭县依托城市标志性建筑及公园、广场,建设以两馆(李大钊纪念馆、历史文化展览馆)、两场(青春广场、乐安广场)、三园(文园、幽园、古滦河生态公园)为主要载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育基地,将地域文化植入其间,形成了青春广场红色文化、幽园历史文化、文园传统文化、乐安广场和古滦河生态公园道德文化为主要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新格局,让主流价值观落地生根。
“我们就是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地气、有人气。”乐亭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安爱军认为,必须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公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有利于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才能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真正深入人心。
突出地域文化特色
突出地域文化特色,是乐亭县培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乐亭文化底蕴深厚,自古雅书重教,人文荟萃。清末民初曾以10万之众“闯关东”,以呔商形象创造了“东北3个省,无商不乐亭”的商业传奇;二十世纪初,以革命先驱李大钊为代表,一大批有志青年从乐亭走出,踏上革命道路。新中国成立后,乐亭又涌现了以30位授衔将军、10位两院院士为代表的各界精英。为此,乐亭深入挖掘历史文化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一致、理念吻合的精华内容,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
今年8月,坐落于幽园的乐亭县历史文化浮雕墙全面竣工。这道总长180米的历史文化长廊以历史沿革为脉络,运用浮雕壁画和史记文字,集中表现了沧海桑田、雅书重教、呔商辉煌、红色沃土等历史文化主题,使人们能够全景式了解家乡历史,解读乐亭文明。同时,建设乐亭历史文化展览馆,通过乐亭将军院士展览、乐亭人著述作品集成,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乐亭历史上各类英才奋斗的足迹和贡献。
乐亭是“冀东文艺三枝花”的发源地,乐亭大鼓、乐亭皮影、乐亭地秧歌相继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突出这一地域文化特色,乐亭县在群众常年自发开展各类文化活动的公园——文园,设置了以乐亭大鼓、乐亭皮影、评剧、乐亭地秧歌等民间艺术为主题的组雕,并开设“三枝花音乐茶楼”,使群众日常文娱活动同民间艺术、传统文化互通交融,相得益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深层、最根本的是爱国主义。乐亭县视红色文化为地域文化瑰宝,依托李大钊纪念馆、历史文化展览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深入拓展青春广场的红色文化功能。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在李大钊纪念馆门前的青春广场西侧,李大钊的名言镌刻于太行石上。在青春广场,先驱者的名言落墨刻石,红色文化印记随处可见。矗立中央的大型电子屏,每天滚动播出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地域文化宣传片、公益动漫等内容。
注重道德模范事迹宣传
乐亭县还注重以宣传道德模范事迹和历史美德故事为重点,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育基地的道德文化功能。乐安广场定位于好人公园建设,核心区设立了全县善行功德榜,上榜道德模范45人(包括3个集体)。同时在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设立善行功德榜312处,共上榜先进典型813人,入选唐山市月评学雷锋十佳先进事迹累计190件。“乐亭好人”群体的不断壮大,激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一池春水。建于古滦河生态公园,长达180米的乐亭美德故事文化墙则以民俗画形式呈现了史梦兰辞官奉母等30个历史美德故事,并在水系两岸设立了百块文化石,使人们得到道德文化的滋养。
硬件是载体,软实力是支撑。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乐亭县大力提倡和推广全民道德实践,通过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评选、“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群众艺术节、文艺精品创作展演等文明创建活动,形成了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列活动品牌。同时,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育基地建设,全县广大党员志愿者纷纷走上街头、走进基层,积极开展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的志愿服务。目前,全县已发展阳光志愿者、红十字文艺志愿者等50余支队伍,注册会员3.2万余名。
相关新闻: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河北新闻
- 地区新闻
- 娱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