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遇难职工子女:用感恩致青春
40年过去,曾经的懵懂少年已各有成绩。回望那段特殊的青春岁月,韩丽萍告诉记者,“特别想对工厂说感恩,想对我们的国家说声谢谢!”
7月23日清晨的一场阵雨让空气中弥漫着霭霭雾气,面对记者,韩丽萍回忆着当年天塌地陷的场景:“那时候,我不到12岁,一家5口中4人遇难。我被埋了3天,是被解放军救出的。可能是当时年纪太小,我几乎忘记了悲伤和恐惧,印象中只是一道蓝光过后一切都变了,我成了孤儿。”
韩丽萍回首往事时已经没有了太多伤痛,她的成长故事里并不全是悲伤。
据原唐山机车车辆厂大事记记载,唐山大地震后,该厂录用786名震亡职工子女,对其中年龄较小的110人送工厂中学学习文化。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这些孩子看到了一线曙光。
韩丽萍就是其中的一个。1977年11月,13岁的她和许多同龄人陆续走进工厂的大门,眼前一片废墟。工厂还给孩子们安了家,老师傅们帮着运家具,拉劈柴。韩丽萍说:“师傅像我们的父母,洗衣、做饭、谈心,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我们。”
韩丽萍是带着工资、全脱产上的学。韩丽萍回忆:“厂里对我们非常照顾,建食堂,买书本,提供餐补,有时还发肉发鱼,各种福利待遇和其他职工是一样的。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里,我们的生活条件算是‘优越’了。”
在那个特殊的时期,一个特殊的群体,享受着特殊的政策。韩丽萍在学校完成了初中和高中的学业,后来又考上中专。韩丽萍笑称:“在那个时代,这也算高学历了。”在唐山大地震15周年的时候,工厂曾针对孤儿的成长成才情况做过统计。当时,已有68名孤儿获大专文凭,26名孤儿入党,30名孤儿当上班组长。
韩丽萍说:“我们和工厂职工一样晋升工资,到高二时,我每月工资38.9元,相当于当时的二级工。”回想起这些灾难中的温暖、不幸中的万幸,韩丽萍充满深情,“工厂和国家的养育之恩,我一生难忘。”
如今,这些孩子有的考上博士,出国留学;有的留守下来,成为工厂高管、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成为新唐山的建设者和见证者。
张东义今年54岁,进厂近40年,现在是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钢结构分厂技术指导,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等称号,是享受国务院特种津贴待遇的高级蓝领。谈起自己参与制造的高速动车组飞驰在中国的高铁线上时,张东义娓娓述说着他的工匠之路:“当年,我先跟着师傅学了两年,感到知识不够,又回到学校继续上学,而且带着工资。地震浩劫中,是工厂给了我希望,培养了我,才有了我的今天。”
2000年前后,工厂的发展一度走到谷底。当时,一位老板看中张东义的技术,开出高薪。“家里再难,我也不能离开。”
重生之后的唐山人更懂得感恩,更懂得坚守。张东义说:“父母希望我们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我们做到了。我想,这是对逝去亲人最好的告慰,是对工厂和国家感恩最好的表达。”
40年,又是一个新里程。韩丽萍经常和当年一起进厂的同学们聚会,也常在微信群里晒各自的幸福生活,聊那一代人的青春记忆。感恩,是他们致青春的关键词。(记者 徐喆)
相关新闻: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河北新闻
- 地区新闻
- 娱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