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泰坦尼克号百年传奇不老?(3)
实人性之辉
沉船事件中,一些反映在文艺作品中的动人场景,在历史上的的确确发生过——有生还者回忆,在船即将沉没的最后时刻,船长史密斯拒绝离船,从容走进驾驶室,放弃逃生,践行“与船共存亡”的誓言;在船将覆没的时候,乐师们确实聚集在头等舱的休息室演奏,以抚慰慌乱绝望的乘客。
记者问玛丽·惠特尼,何以百年之后,泰坦尼克号仍让全球范围内的人们不约而同地如此怀念?
这位致力于泰坦尼克号历史研究的国际泰坦尼克会社的理事回答,因为一艘被认为永不沉没的大船竟然沉没了;也因为遇难者众多,从三等舱到头等舱,无论阶层,而这一点容易令人“代入”,设想如果是自己在船上将会怎样;更因为如此大的灾难面前,确实有一群人,帮助他人逃生直至生命终结,反映了人性光辉的那一面。
“当然,电影《泰坦尼克号》也是原因之一,它让更多人记得,尤其是年轻人。并且,除了杰克与露丝这段跨越太遥远阶层的爱情,我认为电影几乎是真实的,许多对话与细节都忠实源于幸存者的叙述。”玛丽的祖父曾在爱尔兰参与建造泰坦尼克号。彼时,他是负责涡轮发动机的技师。他的同事兼朋友安东尼,正是船厂为泰坦尼克号专设的保障及评估小组的9位成员之一。1912年4月15日,9人小组,全部死于泰坦尼克号,包括总设计师托马斯·安德鲁斯,这位因救人义举而被众媒体纷纷称誉的“真英雄”。
确然。电影是在一座真实的历史遗迹平台上的好莱坞式商业化表达。但真实的人性之辉,才是打通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力量,才是百年传奇不老的源泉。
玛丽说,国际泰坦尼克会社的成员本月将在纽约集会,在泰坦尼克号原定的终点,点亮烛光,读出每一位遇难者的姓名。“在我看来,泰坦尼克号会被永远铭记。”
“令人信服地描绘了灾难中的人”
“托马斯·安德鲁斯,泰坦尼克的设计者,是个真正的男人。帮忙放救生船时,他稳住甲板上横冲直撞的乘客,‘现在,先生们,记住你们是英国男人:女士和儿童优先。’”这是一位时年十多岁的生还者的回忆,出自历史学家、传记作家理查德·达文波特-海因斯的今年新作《泰坦尼克号的生命:移民和富翁、赌徒和船员》。
这本长达437页的研究著作共分3部14章,事无巨细地回顾了泰坦尼克号建造、出航、沉没前后;书中出现数百个有名有姓的人物,为理查德多年追访考证而得。
他将大部分笔墨都用在人物刻画上。泰坦尼克号搭载了什么人,是富翁还是移民,为什么去美国,在船上做了什么……笔锋扫过之处,人物性格跃然纸上:带着海量行李的小姐、不相信船会沉没的太太、抱怨二等舱铺位太小的中产阶级妇女,死时被发现口袋里有湿透的4000美元的杰克·阿斯特上校,以及仅有10美分和一张密尔沃基火车票陪葬的19岁希腊工人卡塔维拉斯。
或许,正是如此克制却充满感情的描述,让澳大利亚的同行西蒙·卡特森高度评价此书:“令人信服地描绘了灾难中的人。”
“惊心动魄的著作、一丝不苟的研究,让我们知道人们在命运之轮上那些痛苦的细节。即使是100年后的现在,达文波特-海因斯先生仍然说出了新的、令人心碎的故事。”英剧《唐顿庄园》的编剧朱利安·范罗士评论道。
理查德是英国人,泰坦尼克号的船员也几乎全是英国人。他们对“妇女和儿童优先”这一传诵已久的“泰坦尼克精神”理解透彻。理查德记载,只有20%的男人和24%的船员活了下来。
在他笔下,泰坦尼克号作为20世纪初欧洲黄金时代结束、世界中心移向美国的转折点,为那些登船横渡大西洋去寻找新生活的人们,提供了切乎想象的梦幻:她足够大、足够美,头等舱无可置疑的豪华,就连三等舱也相对干净舒适。人们“预料到未来的盛宴、游戏,也知道会有船上结下的友谊,但没人想到过死亡”。
在那个持续加速的时代,人们相信科技、相信工业文明,相信一切皆有可能。泰坦尼克的制造者们自信满满,认为她会是一艘“永不沉没的船”,以至于刻意减少了救生船的数量。
理查德记叙了一位生还者的评述,“泰坦尼克灾难震醒了世界……对我而言,今日世界就是在1912年4月15日醒来的。”
相关新闻: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河北新闻
- 地区新闻
- 娱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