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河北网首页 河北新闻 政策要闻 正文

永不凋谢的“玉兰”——追记吕玉兰(3)

时间:2014-09-17 11:33河北网(www.he-bei.cn)
河北网(www.he-bei.cn)权威媒体 河北门户

吕玉兰

英姿焕发的吕玉兰(前右三)和东留善固村铁姑娘队队员们。 资料片

“凡是集体的东西,咱一点也不能沾”

走在东留善固村,规划整齐、干净整洁的街道和房屋,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条主大街宽18米,四条东西街各宽10米,还有22条胡同也都8米宽,这都是我们‘老书记’上世纪七十年代找人规划设计的。”吕廷祥告诉记者。

说起当年建新农村的事儿,村里的老干部孙文德有一肚子话要说。他介绍道,1976年,村里开始搞新农村建设,每年冬天,由生产队组织男女老少,拆旧房盖新房。拆房、盖房都记工分,年终分配时,再扣除盖房用的工分和檩条等物占款。吕玉兰家的房子是最后盖的,需25根檩条,除旧房的檩条全部用上外,还缺15根。这时有人说,树都是玉兰操持栽的,现在都成材了,都是玉兰的功劳,应该让玉兰挑最好的用,别使拆下来的旧檩条了,直接给25根新的。“玉兰姐听说后坚决不同意,说不能搞特殊,多占集体便宜。1980年年终分配时,她的拆盖房用工、檩条等物占款全部从分配中扣回集体。”

采访中,一些老党员、老干部告诉记者,当年村里也曾有人反对过玉兰。

“为啥他们反对玉兰?因为他们图的是个人自家的利益,要搞多吃多占。玉兰想的是国家、集体和大伙儿的利益,大公无私,廉洁奉公。而且,她是个旗帜鲜明的人,不但自己不贪不占,还坚决反对别人这样干。”

1963年9月,大水刚过,由国家调拨的大批救灾物资不断运下乡来。一天,队干部们拆开大包,这个拿件单的,那个拣件棉的。他们一边拣,一边还不忘上身试试。这个说:“这件俺穿着正合体。”那个说:“这件像给俺做的。”救灾衣物东一件、西一件,摊得满地都是。

吕玉兰从外边走进院里,望着这情景,还以为他们是往下分配呢,就说:“还没研究哩,怎么就分开啦?”

话音没落,一个队干部冲着她说:“玉兰,你穿鞋子费,特意给你留了两双皮鞋,可好哩!就在那个纸盒子里,你试试。”

吕玉兰这才明白,他们都是为自己挑的。她看都没看那个纸盒,立即大声说:“多好的皮鞋,俺也不要。救灾物资,应该先分给最需要的群众。当干部的,谁也不许先挑先拣。挑了衣裳的,赶快放回去,重新分配!”

听她这一说,尽管有人不大乐意,大家还是把已经挑到手的衣物都放了回去。

吕玉兰不但严格自律、严格要求班子成员,而且严格要求自己的亲友。

村里的老人告诉记者,有一回,玉兰的父亲见树林里落叶很多,就搂了一大筐,用自行车驮回家,准备用来烧火做饭。玉兰回家看到树叶,问明了情况,非让父亲把树叶给队里送回去。

父亲说:“树林里叶子那么多,搂筐叶子算个啥?”

吕玉兰坚决地说:“不管是一筐还是一片,凡是集体的东西,咱一点也不能沾!”

不光不沾,还要倒贴。几十年间,吕玉兰当干部,出差贴路费,上级来人在家吃饭贴饭菜,卖掉家里的猪仔贴给村小学买桌板……于是,人们送给吕玉兰一个外号——“赔本干部”。

“我当大队会计那些年,所经手的账上,玉兰姐没有借支过一分钱,也没有报销过一分钱。”孙文德说,东留善固能有今天的好日子,可以说是吕玉兰用甘于吃苦、吃亏、吃屈的“三吃”精神换来的。

一尘不染、廉洁奉公,不论在村里、县上,还是在省委和省农业厅工作期间,吕玉兰都做到了这一点。

在吕玉兰的遗物中,有一张中捷农场服装加工厂开具的150元钱的收费单。原来,吕玉兰1988年出访法国时,在中捷农场做了两件衣服。她问:“多少钱啊?”农场领导说:“玉兰,你给我们农场办了那么多事情,出国做两件衣服,还能要你的钱啊!”吕玉兰拒绝道:“如果不要钱,俺就不在你这儿做了。咱们领导干部都要严格要求自己,不但俺在这儿做衣服要交钱,就是别的领导,包括你们农场领导在这儿做衣服,也要交钱。”

正定县委办公室原工作人员贾俊华回忆说,吕玉兰在正定工作时,出门回来晚了偶尔在县招待所就餐,或者上级来人她陪餐时,都让记上账。“她到河北农大学习后,也就是1982年10月份,我把工资交给她,她又立即退给我30元钱及一些粮票,让我抽空到县招待所把吃饭欠的账给还了。我说县领导整天忙忙碌碌,为县里办事,吃几顿饭,还算什么账?她马上严肃地说,这是规定,不能马虎。”看吕玉兰如此认真,贾俊华不敢再说什么,乖乖地拿着钱和粮票去了。当她把交款单和剩余的钱还给吕玉兰时,吕玉兰瞅着她笑了,说:“这就对了。”

吕玉兰为什么对自己这样严苛呢?首先发表于1966年6月14日的河北日报,而后被多家媒体转载的吕玉兰的文章《十个为什么?》给出了答案。文中写道——

有的说:“咳!当干部没落头。”我不理解这话。我们天天说为人民服务,是真的还是假的呢?真为人民服务还找什么“落头”呢?其实当干部赔本的思想,说穿了,就是因为有找“落头”的思想作怪。

这朴实的话语,今天读来,依然振聋发聩,荡涤灵魂,让人感觉那样珍贵。

1993年3月31日,53岁的吕玉兰因脑血栓等病复发,抢救无效,不幸离世。她走了,但她又何曾离开过这个世界呢?

在东留善固村,弘扬玉兰精神,把村庄建设得更美好,是村“两委”班子坚持不懈的追求。昔日闻名遐迩的东留善固,今天更像一颗镶嵌在冀南平原上的明珠,熠熠生辉。

多年来,临西县大力传承弘扬玉兰精神,引导全县党员干部立足本职,干事创业为民。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该县持续开展了“远学焦裕禄,近学吕玉兰”、“争做玉兰式好党员、好干部”等主题活动,围绕招商引资、城镇建设、高效农业等重点工作,“学玉兰、比玉兰、做玉兰”。

在省图书馆原党组书记李福生老人的书桌上,摆放着一张吕玉兰的照片。当年,他曾随省创作组在东留善固驻村3年,耳闻目睹了吕玉兰的高风亮节、公仆风范,被玉兰精神深深感动。他回省城后,虽然变换了4个单位,可不管调到哪里,都把这张吕玉兰的照片摆在案头激励自己,并经常向同事介绍吕玉兰的感人事迹。他本人曾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劳动模范称号,被省直工委评为省直十佳优秀人民公仆。

东留善固村吕玉兰纪念馆,吸引着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参观者。8月16日,记者在这里遇到了67岁的张桂芳老人。他们一大家子、十多口人,刚刚参观完纪念馆展厅,在纪念馆门前的吕玉兰雕像旁照了合影。“我年轻时没少受‘铁姑娘’的激励,所以这次特意带着家人来这里看一看,感觉很受教育。我觉得吕玉兰的精神今天没有过时,明天也不会过时。实现中国梦,依然需要弘扬玉兰精神啊!”

其时,一阵风吹过,院中苍翠的玉兰树飒飒作响,仿佛在深情地诉说。

相关新闻:

田向利主持召开专题调度会: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的思想

田向利在专题调度会上强调

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的思

光启军民融合重大项目落户雄安

赵克志出席签约仪式 许勤刘若

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
奋力推进妇女儿童事业

全国部分城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座谈在石家庄召开

责任编辑:美景
0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C) 2012-2012 河北网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冀ICP备09014245号

未经河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