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安“抠门儿”老汉:记账29年 2分钱都入账(4)
死后愿捐遗体,倡导丧葬新风
“我节俭了一辈子,在人生最后一件大事上,更不希望后辈为我铺张浪费。”张海彬认为,丧葬旧俗会造成巨大浪费,他愿意带头做个倡导节俭丧葬新风尚的人。
“我见过一些人家办丧事,开销少则数万元,多则几十万元,不仅浪费社会资源,而且助长攀比之风,败坏社会风气。”他说,有的农村家庭送殡搭灵棚、摆仪仗队、雇吹鼓手吹打,还要焚烧各种纸人、纸轿车、纸别墅;有的城市家庭在家中停灵搞追悼会,彻夜灯火通明,一堆堆花圈摆满院子,有的还要鞭炮齐鸣,大放哀乐,扰得四邻不安;再加上为死者买墓地、立墓碑,动辄又是数万元不说,还占用了本来就有限的土地资源,是更大的浪费。
为用实际行动抵制丧葬浪费之风,张海彬决定,自己去世后,“不留骨灰,不用棺木,不立坟头,不办丧事,不收丧礼”。而且,他要把遗体和器官都捐献给国家:“我想啊,即使我捐赠的遗体并没有帮助国家破解什么医学难题,哪怕只是一个眼角膜帮到了别人,也算没浪费。”
张海彬年轻时在云南当过6年兵,至今怀有奉献边疆的梦想。去年年底,他通过114电话查询云南哪里可以接受个人遗体捐献,并辗转联系到了昆明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实验室,表达了志愿捐献遗体和器官的愿望。经过一段时间的咨询了解,前不久,他与昆明医科大学正式签署了遗体、器官捐献协议。
“就算我这个‘抠门儿’老汉离开这个世界,也要送给社会一份礼物。”张海彬笑着说。
[编后] “善行河北·美德十问”第四问——你的身边谁最“抠门儿”至此就结束了。关于节俭,其实有说不完的话题,我们只是抛砖引玉。如果您身边还有什么“节俭达人”,或者有什么节水节电节粮等方面的节俭妙招儿,欢迎继续来信来电告诉我们。
同时,“善行河北·美德十问”第五问——“哪一次献爱心行动你最难忘”开始征集故事。您有什么特别的献爱心行动故事,请及时联系我们。您可通过本报官方微博与我们互动,也可通过电话:0311-67563363、67563368、67563369联系我们。
相关新闻: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河北新闻
- 地区新闻
- 娱乐新闻
- 1绿人集团小核酸美白祛斑新品震撼行业!
- 2CIMAE 2018扬帆起航,招商工作全面启动
- 3楼市最前线:年终发力 精装公寓哪家强?
- 4逃离“蜗居”生活 庄里改善住宅项目推荐
- 5年末返乡置业 这些盘更适合演绎“双城记”的你
- 6大牌驾到!石家庄目前都有哪些品牌房企大佬?